首页 / 明星 / 24当演员,50教英语,吴彦祖撕开多少人 "等准备好了" 的谎言?

24当演员,50教英语,吴彦祖撕开多少人 "等准备好了" 的谎言?

文 | 有书见清

近日,51岁的吴彦祖在活动中面对记者“未来有什么新尝试”的提问,他坦然回答道:

“我想参加GT3比赛,还想学开飞机。”

话音刚落,便引得全场惊叹。

回看吴彦祖这半生,24岁闯入娱乐圈,50岁开设自己的英语私教班,51岁挑战学开飞机。

在他身上,年龄不过只是跳动的数字。

也应了网友对他的最高评价:

“有这执行力,做什么都会成功的!”

稻盛和夫曾说过:

“想法再完美,不付诸行动都等于零。”

很多人总把“等我准备好”“等时机成熟”挂在嘴边,结果一等再等,错过无数机会。

而那些真正能成事的人,都懂得置顶执行力,用行动改写命运。

拉开差距的从来不是年龄

而是未能迈出的步伐

作家刘同,曾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与年龄和解的过程。

在迈过35岁的时候,他整个人开始变得唯唯诺诺,想闯短视频赛道,担心自己已经过了黄金年龄,更害怕努力没结果,中年返贫。

如此压力下,他面对写作,也变得胆怯,常常在电脑桌前一坐就是一天,写不出半个字。

对于那段时间,他说:

“明明这几年都在很努力的奔跑,也没有浪费太多时间,却还是快要被恐惧吞噬。”

就这样,时间在他“犹豫徘徊”和“自我怀疑”中流逝。

直到一次,看到一部海洋纪录片,里面被藤壶寄生的海龟,引起他的共鸣。

海龟被藤壶寄生,游泳速度就会变得缓慢,赶不上同伴,追不上猎物,最终进入慢性死亡。

唯有等海员帮他们撬掉背上的藤壶,他们才能获得新生。

此后,他决心要作为自己拔藤壶的人。

他先是注册了一个自媒体账号,哪怕粉丝少得可怜,也坚持日更,还积极上头部访谈博主节目,为自己涨粉。

如今,43岁的他,不仅写出了爆红新作,还成功跻身百万粉丝博主之列。

回顾这一路走来,他坦言:

“其实,岁数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生活中,有人在30岁就觉得人生已然定型,陷入空想而不敢行动;

而有人即便到了50岁,依然充满斗志,敢于挑战新领域。

事实上,每个年龄段都有其各自优势——30岁的沉稳、40岁的经验、50岁的资源,无论年龄几何,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和风景。

阻止你前进的从来不是“来不及”,而是“一直等”。

那些改写命运的人,不过是早一步认清:人生的主动权,永远攥在敢于先迈脚的人手里。

想赢,就先迈出第一步,想输,只需站在原地。

当一个人停止用年龄自我设限,就会发现人生真正的瓶颈,永远是你未迈出的那一步。

要知道,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从未出发的遗憾。

在奔跑中校准方向,好过原地列计划

斯坦福大学行为实验室做过一项研究:

人脑对“未完成的目标”会持续产生焦虑,而行动本身能释放压力激素,激发动力。

简而言之,“先干起来”比“列完美计划”更容易坚持下去。

等待“万事俱备”的人,往往在纠结中耗尽精力,最终一事无成。

热播剧《蛮好的人生》中,薛晓舟就是典型的“空想家”。

他手握家族遗产和创业资源,本可以大展身手,却总沉迷于制定宏大的商业计划,每年更新十几版PPT,甚至雇佣专业团队制作市场分析报告。

当同行竞品快速落地抢占市场时,他仍因“数据模型不够精准”“合伙人背景不够光鲜”等理由拒绝行动。

最终,竞争对手凭借粗糙但迭代迅速的产品成为行业黑马,而他囤积的数十份商业计划书沦为废纸,家族企业也被迫清算。

破产后,面对助理的质问:

“您到底在等什么?

等市场给您发邀请函吗?”

薛晓舟仍在“坚持”,“我在等一个万无一失的机会”。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行动瘫痪”,指的是那些:越想周全,越不敢动的人。

一个人如果过度追求计划的可实行性,往往会被自己的过度思考所束缚,最终错失良机。

当你说“等我准备好再开始”时,往往意味着永远开始不了。

人生不是考试,没有标准答案,真正的方向都是在行动中不断试错找到的。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最初做邮箱时,每周迭代一个版本;

小米手机前几代也因发热严重饱受诟病,但雷军依旧坚持边卖边改进。

发现没,那些真正做成事的人,从不怕开头不完美。

因为他们明白: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行动比计划更关键。

要知道,所有完美的答案,都诞生于不完美的开始。

能为人生改命的

是有冲破“能力茧房”的执行力

不知你身边有没有这两种人?

第一种是遇到问题就习惯说:

“我不会,没学过。”

另一种人则是遇到问题会问:

“怎么学?

我现在做。”

前者将自己困在“能力茧房”里,后者却在不断破茧成蝶。

所谓“能力茧房”,就是我们用自我设限的思维,禁锢自己。

那些“我只能这样”“我肯定做不到”的话语,不知不觉间将我们的潜力、可能性与未来吞噬殆尽。

在生活中,这种“能力茧房”也随处可见。

程序员认定自己只能写代码;

家庭主妇默认带娃就是人生终点;

年轻人把第一份工作当作终身职业……

这些自我预设的边界,像一根根透明的丝线,在日复一日的“不敢”中编织成扼杀自己的“能力茧房”。

吴彦祖年轻时,也曾是娱乐圈炙手可热的新星。

当所有人认定“他要当一辈子艺人”时,30岁的他转身扎进导演工作室。

2006年,他以新人导演身份拍摄《四大天王》,凭借对娱乐圈的敏锐观察和幕后调研,影片一举拿下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奖。

后来,他淡出影坛,投资咖啡品牌、创立潮牌、开设设计实验室,甚至考取飞行执照。

直到最近,他联合高途集团推出英语课程,84节录播课中亲自设计生活化场景教学,并引入AI学伴“智能阿祖”。

课程上线5天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打破许多人对他的固有印象。

其实,人生从来没有固定的剧本。

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领域,缺的从来不是天赋,而是打破“能力茧房”的执行力。

回头再看那些困住我们的“不能”,不过是纸糊的高墙。

真正的执行力,不是横冲直撞的豪赌,而是温柔笃定的自我成全。

它允许你像孩童学步般跌撞,像春蚕食桑般缓慢,唯独不允许你困在“明天再说”的拖延里。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成为传奇。

但至少可以活成自己的破茧者,在“不敢”时迈出半步,在“不会”时低头学习,在跌倒时带着伤疤继续前行。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特说:

“人都是自己行动的结果。”

吴彦祖的每一次跨界成长,其实都不算万事俱备,而是以行动倒逼成长。

他曾坦言:

“如果等所有条件都成熟,我可能还在当建筑师。”

顶级执行力的本质:就是把“万一失败”变成“万一成功”。

愿我们都能成为吴彦祖这样的人,哪怕50岁,80岁,也要把人生过程进行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nbdtoutiao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toutiao.cn/ent/148913.html

nbdtoutiao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