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认可对演员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容貌下沉"一直是长剧和竖屏短剧在表象上较为割裂的一个冷门话题。尽管大家都知道“高级脸”在传统影视剧中的价值,但对于大多数竖屏短剧演员,尤其是女演员来说,她们可能不会花太多精力去讨论“高级脸”,因为赛道不同、受众重叠等因素,竖屏短剧女演员在话题度、宣传圈层等方面与传统影视剧女演员不在同一个领域。这样矛盾就少了很多,需要处理的工作也更聚焦,面对的问题也更务实。
目前为止,没有看到任何两位竖屏短剧女演员会在同一部剧里争番位。大家面对的市场和机遇虽然同样残酷,但同行之间的竞争相对较少。毕竟竖屏短剧现在依然拥有庞大的用户和市场,且体量还在增长。因此,在传统影视剧挣扎的演员们看来,他们下沉到竖屏短剧的想法或许转瞬即逝,而曾在他们身边担当配角甚至从未听说过的年轻晚辈们,早已投身更加短平快的文化产品中,审美上也更接地气。
至少在竖屏短剧领域,这个观点已然出现。竖屏短剧确实给了很多原本只能担纲配角的年轻演员发展空间。那些在横屏或传统影视剧中只能演配角的女演员,在这个领域可以正经出演女一号。根据观察,已经演出名堂的一些竖屏短剧女演员年收入一般保持在百万左右。对于以前的她们而言,这几乎是天方夜谭。某位竖屏短剧女演员曾直言,因为出演竖屏短剧,她如今也能每年带着家人出去旅游。
生活改善了,接下来就是事业的上限突破。但真要说竖屏短剧女演员的发展上限,目前看来依然无法与传统影视剧女演员相提并论,至少未来五年内想要做到霸屏热搜乃至跨阶层影响粉丝群体,难度很大。原因在于“下沉”市场的发展路线所决定。竖屏短剧自诞生伊始就背负了一种“原罪”——出于碎片化时间管理的考量,竖屏短剧主要针对的从来不是高阶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而是通过表情展现角色情绪,要求演员面部表情放大,从而放弃了置景和镜头分割等传统科班艺术理论。因此,在选角上,竖屏短剧要求女演员更“养眼”,至少更贴合下沉用户的审美诉求。
与此同时,传统影视剧发展对演员的诉求已经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审美,容貌未必是必选项。而上层资本的考量往往也是复杂的。所以才有了“高级脸”的说法:演得好不好先放一边,就说“高级不高级”。出于各种原因,传统影视剧女演员选角要考虑得太多。而竖屏短剧相对来说简单粗暴得多:长得好看,观众接受就行。一个好看的演员可以帮助观众快速进入剧情,这就足够了。
竖屏短剧一直以来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它的内容设置需要演员在短时间内通过面部表情强化戏剧冲突,释放一种单一的情绪。这对于竖屏短剧演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桎梏。因此有观点认为“竖屏短剧演员在影视剧里会搁浅”。不过这个问题无解。任何一类文化产品,必然是协助消费者消化某种情绪才能立足市场创造利润。演员也是一种文化产品。
现阶段能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竖屏短剧女演员很多,如郭宇欣、翟一莹、张楚萱、赵佳、侯呈玥、许梦圆、王小亿、李珂以、白昕怡、徐艺真等。她们基本都属于“竖(屏)二三代”短剧女演员,更早一批活跃的部分女演员已经消失了。她们也都是科班出身,自2021年竖屏短剧抢占下沉市场后,这些女演员的个人话题度多了,社交平台也受到关注。从内娱综艺方面的邀约也能窥见一斑:她们中有些人能和传统影视剧前辈演员一起做游戏,从外貌上看也不见得逊色。
当然,如果摊开作品对比,竖屏短剧女演员就要接受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对视。即便现在竖屏短剧的消费市场坚挺到让传统影视行业大跌眼镜,可下沉市场爆发出的惊人消费能力同样可观。“如何让人接受一部文化产品和一个演员”这种问题显得有些明知故问和无可奈何:消费者爱看什么很明显,包括演员的“亲民度”决定了这类产品的卖相。“好看不好看”不再是被垄断的价值观,如果故事主题难分伯仲,至少演员要养眼。当全球审美都在“下沉”时,“好看”回归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竖屏短剧女演员的选角审美更类似19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的取舍:项目团队在选角方面更倾向选择行为可控、没有场外因素干扰、颜值贴地的演员。这一点很重要,从近些年来内娱市场部分演员的状态和舆论环境就能看出,回归更符合项目方利益与大众审美的立场有多么重要。只不过在这个基础上,如果竖屏短剧再把“精品化”做得更彻底一些,才有可能改变领域内演员“低人一等”的状态。但这同样存在未知的风险。
竖屏短剧从短视频中诞生,其最早的源头应该追溯到某度平台上的自制短片,类似《我与女上司的二三事》这类素人团队作品。它本身就是在帮助用户释放假想空间,选择颜值不那么“高级”的女演员打配合。直到整个市场体现出应有的规模化效益后,结合特定历史阶段内的民生状态,实现了“下沉”的市场化效应。大量面临生存困境的下游演员进入这个赛道,其中就包括应届与历届科班演员。她们在尝试性地进入竖屏短剧拍摄后和制作方一起尝到了甜头,进而认真审视这一赛道带来的边际效应:可观的后续拍摄项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酬劳和个人社交账号的热度,更重要的是“下沉市场”的认可。
这种认可对演员来说,才是实打实的肯定。随着竖屏短剧平台的圈地和长期有序建设,年轻演员们也纷纷选择与平台签约,按工业化流程将自己定位为专职演出的角色即可。无需担心这个领域没有创作素材。站在用户角度,诉求则更简单:几分钟看这张脸不感觉厌倦,无需过多参考专业性评价。消费目的达到了。至于谁来评价他们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得看,且不会掉进消费陷阱里。也不必附和某类舆论趋势,更不用在意自己喜欢的演员长得是否“高级”。在互联网生态中,这才是真实的消费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