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剧烈变化的阶段,激素波动、自我认知重塑、社交压力等因素容易引发情绪“风暴”——比如莫名烦躁、敏感易怒、情绪低落,甚至因小事崩溃。
一、青少年自身:学会“识别”与“疏导”情绪
先停一停:识别情绪的“真面目”
情绪爆发时,试着在心里“命名”它:“我现在是愤怒?委屈?还是焦虑?”比如被父母批评后摔门,可能不只是愤怒,还有“不被理解”的委屈。
记录情绪日记:写下引发情绪的事件、当时的想法和身体反应(如心跳加速、手抖),慢慢会发现情绪的触发点(如被比较、朋友误解),减少“莫名发火”的情况。
给情绪找个“出口”,而非“压抑”或“爆发”
用“无害方式”释放:比如剧烈运动(跑步、打球)释放愤怒,听音乐、画画疏解低落,或对着枕头大喊发泄压力。
用“表达”代替“攻击”:如果对父母不满,不说“你们根本不懂我”,而是“我现在有点难过,因为你们刚才说的话让我觉得被否定了”,减少对立感。
暂时“离场”冷静:情绪上头时,告诉身边人“我需要冷静一下”,去阳台、房间待几分钟,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让大脑从“冲动模式”切换到“理性模式”。
理解“波动”是正常的,减少自我否定
青春期激素(如肾上腺素、雌激素/睾酮)的剧烈变化,会让情绪像“过山车”,这不是“矫情”或“性格差”。告诉自己:“这种难受会过去的,我可以慢慢调整。”
二、家长:做“容器”而非“对抗者”
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
孩子发脾气时,别急着说教(如“你这有什么可哭的”),先回应情绪:“我看你现在很生气,是因为刚才的事吗?”被理解后,孩子的情绪会先降温。
避免“硬碰硬”:如果孩子摔门,家长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不想说话,等你平静了我们再聊”,而非“你翅膀硬了是吧”,否则会激化冲突。
给“自主权”,减少“控制感”引发的反抗
青春期渴望被当作“成年人”对待,家长可在小事上放手(如允许选择衣服风格、安排周末时间),大事上“商量着来”(如报兴趣班时说“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适合你?”),减少因“被管控”产生的逆反情绪。
观察“异常信号”,及时介入
如果情绪风暴持续超过2周(如长期失眠、拒绝社交、自我伤害),可能是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信号,需主动沟通:“最近看你状态不太好,要不要一起去看看心理老师?”避免说“你就是想太多”“别装了”。
三、学校与环境:提供“支持性”空间
学校:开设情绪管理课:通过团体活动、角色扮演,教学生识别情绪、换位思考(比如模拟“被朋友冷落时的感受”),让他们知道“大家都有类似的烦恼”。
同伴:少评判,多倾听:朋友情绪低落时,不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而是“我听你说说”,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支持。
减少“比较”环境:家长和老师避免频繁拿孩子与他人对比(如“你看XX多听话”),青春期自我价值感敏感,过度比较易引发自卑和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