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素D是维持人体钙磷代谢、骨骼发育及免疫功能的关键营养素,但人体自身合成(需阳光照射皮肤)和食物摄入(天然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极少)往往不足,因此需要额外补充。不过,维生素D的补充并非“一补到底”,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补充需求、时长和剂量均有差异,需结合生长发育特点和喂养情况科学调整。以下按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分类说明,同时明确“特殊情况”的补充原则。
一、0-3岁婴幼儿:核心补充期,需持续到2岁,部分需延长至3岁
婴幼儿期是骨骼发育的黄金阶段,且户外活动少、皮肤娇嫩(需避免暴晒),自身合成维生素D能力弱,是补充的“重点人群”,具体分阶段:
1.0-1岁(婴儿期):出生后即启动,每日400IU
补充起始时间:
足月新生儿:出生后15天内开始补充,每天400国际单位(IU);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1周内即需补充,前3个月每天800IU,3个月后降至每天400IU(早产儿骨骼发育更快,对维生素D需求更高)。
补充方式:
以“维生素D滴剂”为主(方便控制剂量,避免与奶液混合导致剂量流失),无需额外补充钙剂(母乳、配方奶中钙含量充足,维生素D的核心作用是促进钙吸收)。
能否停补:
除非每天能保证2小时以上“暴露皮肤的户外活动”(如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暴露面部、手臂),且持续1个月以上,可在医生评估后短期减量,但多数婴儿因户外活动受限(如冬季、雾霾天),建议全年坚持补充。
2.1-2岁(幼儿期):延续400IU/天,结合饮食与运动调整
补充剂量:仍以每天400IU为主,若孩子已能自主进食,可通过少量食物辅助补充(如每周吃1-2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或喝强化维生素D的牛奶),但食物摄入不稳定,不能替代补充剂。
补充时长:至少补充到2岁,若2岁时仍存在“户外活动少(每天<1小时)、挑食(不爱吃蛋奶/鱼类)、生长发育偏慢”等情况,可延长至3岁。
二、3-6岁学龄前期:按需补充,优先“饮食+运动”,不足再补
3岁后孩子户外活动增加(如幼儿园户外活动、玩耍),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增强,补充可从“强制”转为“按需”:
优先通过生活方式满足:
每天保证1-2小时户外活动(如跑步、晒太阳),饮食中搭配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每周2次深海鱼、每天1杯强化维生素D牛奶、1个鸡蛋),若能长期坚持,可暂停补充剂。
需额外补充的情况:
冬季/阴雨天气: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持续1个月以上;
挑食偏食:完全不吃鱼、蛋、奶,或有乳糖不耐受(无法喝强化奶);
生长发育快:身高体重增长明显高于同龄儿童,对钙需求增加,需维生素D辅助吸收。
补充剂量:若需补充,每天400IU即可,无需过量(过量可能导致维生素D中毒,出现高钙血症)。
三、6岁以上(学龄期+青春期):多数无需常规补,特殊情况例外
6岁后孩子学业压力增加,但户外活动仍有保障,且饮食结构更丰富,多数无需长期补充维生素D,仅以下情况需干预:
1.学龄期(6-12岁):
若存在“长期室内学习(如备战考试、寒暑假宅家)、挑食(素食、不吃深海鱼)、患有慢性疾病(如哮喘,长期用激素影响钙代谢)”,可每年冬季(11月-次年3月)补充,每天400IU,春季后停补。
2.青春期(13-18岁):
青春期是骨骼发育“第二次高峰”,对钙和维生素D的需求骤增(男孩每天需钙1200mg,女孩1000mg),若存在“久坐不运动(如沉迷电子产品)、节食减肥(女孩常见)、挑食”,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每天400-600IU,避免因维生素D不足影响骨骼发育(增加成年后骨质疏松风险)。
四、关键提醒:3个补充误区需避开
“补到2岁就一定能停”:
2岁只是“基础补充期”,若孩子户外活动少、饮食差,停补后可能出现维生素D缺乏(表现为夜间盗汗、腿抽筋、生长缓慢),建议停补前先咨询儿科医生,必要时做“维生素D水平检测”(抽血查25-羟维生素D,正常范围30-100ng/ml)。
“剂量越高越好”:
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过量会在体内蓄积,长期每天补充>2000IU可能导致中毒(症状:恶心、呕吐、便秘、高钙尿症),儿童每日安全上限为1000IU(0-6岁)、2000IU(7岁以上),切勿盲目加量。
“靠晒太阳就能完全满足”:
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受季节(冬季紫外线弱,几乎无法合成)、地域(北方地区>北纬35°,冬季无有效紫外线)、肤色(肤色深的孩子合成效率低)、防晒措施(涂防晒霜会阻断90%以上紫外线)影响,不能作为唯一来源,需结合饮食和补充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