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星 / 大脑是越思考越灵活,还是过度用脑会加速耗损

大脑是越思考越灵活,还是过度用脑会加速耗损

大脑的核心功能依赖于神经元(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突触)——一个人的思考、学习、记忆,本质是神经元在反复激活中形成“更高效的连接路径”,就像在一片空地上反复走,会踩出越来越清晰的路。神经科学中有个关键概念叫“神经可塑性”:大脑终生都能通过“主动使用”调整神经连接的强度和数量。比如:

学习新语言时,负责语言处理的布洛卡区、韦尼克区神经元会频繁互动,形成新的突触连接,让后续的语言理解和表达更顺畅;

解决复杂数学题时,负责逻辑推理的前额叶皮层会调动更多神经元协同工作,反复训练后,同类问题的思考速度会明显加快。

这种“越用越熟练、越用越高效”的过程,就是“思考让大脑变灵活”的底层逻辑——就像肌肉锻炼会让肌肉纤维更粗壮,适度的“脑力锻炼”会让神经连接更密集、更高效。

这里的“过度用脑”,不是指“思考的难度高”,而是指“长期、无休息的高强度用脑”+“伴随负面情绪的无序思考”,这种状态会从三个层面伤害大脑:

1.短期:导致“大脑功能疲劳”,出现“假性耗损”

大脑的神经元活动需要持续的能量供给(主要是葡萄糖和氧气),以及稳定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调节。当你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比如连续4小时写报告、熬夜刷题),会出现两个问题:

局部脑区(如前额叶皮层)神经元持续放电,葡萄糖消耗速度远超补充速度,导致该区域“能量短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这不是“大脑被用坏了”,而是类似肌肉酸痛的“疲劳信号”,休息后可恢复;

长期高强度用脑会让“压力激素(皮质醇)”持续升高,而皮质醇过量会抑制海马体(负责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的神经元活性,导致“记不住新信息”“刚想的事转眼就忘”,看似“耗损”,实则是激素失衡导致的功能暂时抑制。

2.长期:可能加速“脑功能衰退风险”

如果“过度用脑”成为常态(比如常年熬夜工作、长期处于“多任务处理”的焦虑中),会对大脑造成更持久的影响:

神经元氧化应激增加:持续的高负荷活动会让神经元产生更多“自由基”,这些有害物质会损伤神经元细胞膜和DNA,长期积累可能加速神经元老化,增加认知衰退(如记忆力下降)的风险;

睡眠质量被破坏:大脑的“清理机制(胶质淋巴系统)”主要在深度睡眠时工作,负责清除代谢废物(如β淀粉样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长期熬夜用脑会压缩深度睡眠时长,导致废物堆积,间接加速脑功能耗损;

“无效思考”的恶性循环:比如反复纠结“没做好的事”“担心未来的风险”,这种“反刍式思考”不会形成新的神经连接,反而会让杏仁核(负责情绪的脑区)过度激活,消耗大量能量,同时抑制前额叶的理性思考功能,形成“越想越累、越累越想不清楚”的耗损循环。

三、关键:如何做到“越思考越灵活”,同时避免“过度耗损”?

核心是把握“用脑的节奏”和“思考的质量”,记住3个原则:

1.用“主动思考”替代“被动接收”,激活神经可塑性

“被动接收信息”(如刷短视频、看无脑剧)不会让大脑变灵活,因为这种状态下神经元无需主动构建新连接;而“主动思考”(如读完一本书后写总结、用新方法解决工作问题、学习一项新技能)会强迫大脑调动不同脑区协同工作,促进突触形成。比如:同样是学知识,“死记硬背”只是暂时激活记忆脑区,而“用自己的话复述”“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会让前额叶、语言区、记忆区联动,形成更牢固的神经连接——这才是“有效用脑”。

2.遵循“大脑休息规律”,避免“疲劳累积”

大脑的“注意力周期”约为45-90分钟(因人而异),超过这个时长,神经元会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思考效率会断崖式下降。正确的做法是:

每工作1小时,休息5-10分钟:起身走动、看远处、闭目养神,让局部脑区暂时“离线”,补充能量;

保证“高质量睡眠”:成年人每天需7-9小时睡眠,尤其是深度睡眠(占比约20%),这是大脑清理废物、修复神经元的关键时段;

穿插“无目的休息”:比如散步、听轻音乐、发呆,让大脑从“目标导向”的思考中脱离,进入“默认模式网络”(负责自我反思、创意联想),既休息又能促进灵感产生。

3.给大脑“多样化刺激”,避免“单一脑区过度负荷”

长期只专注于某一类思考(如程序员每天只写代码、学生每天只刷数学题),会导致特定脑区持续高强度工作,而其他脑区(如负责艺术感知、情绪调节的脑区)长期闲置,反而不利于大脑整体灵活度。建议定期给大脑“换任务”:比如工作日写代码,周末学画画、学乐器;白天做逻辑分析,晚上读文学作品——多样化的思考会让不同脑区交替激活,既避免局部耗损,又能形成更全面的神经连接网络,让大脑更“全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nbdtoutiao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toutiao.cn/ent/166075.html

nbdtoutiao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