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中医的态度,本质上是科学认知问题,与“文化自信”“爱国”没有直接关联,将“不支持中医”等同于“不文化自信、不爱国”,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误解,也不符合客观理性的讨论逻辑。
一、“支持与否”的核心是“科学认知”,而非“文化立场”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其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形成于古代,部分诊疗方法(如中药、针灸)经过了长期实践检验,在一些疾病的预防、调理和特定治疗领域确实有独特价值,这是客观事实;但同时,中医也存在部分理论难以用现代科学范式验证、部分疗法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数据支撑等问题——这也是现代医学对所有传统医学的普遍审视标准。
人们对中医的态度(支持、质疑、中立),更多源于对“医学有效性、安全性”的判断:
支持中医,可能是因为亲身受益于中医诊疗,或认可其“整体调理”的医学理念;
对中医存疑,可能是希望看到更多符合现代科学标准的研究数据(如药物成分分析、临床试验结果),或对部分缺乏科学依据的“偏方”“伪中医”现象保持警惕;
即使不认同中医的某些理论,也可能是基于对“科学验证逻辑”的坚持,而非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这种基于“事实与科学”的理性讨论,是对医学本身的尊重,与“是否爱国”无关——就像我们不会因为质疑某款国产电子产品的技术缺陷,就被贴上“不爱国”的标签;同理,对中医的理性审视,也不应被简单等同于“文化不自信”。
二、“文化自信”的核心是“理性传承与创新”,而非“全盘认同”
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对传统文化“照单全收”,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梳理、去粗取精,让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中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正在于“用现代科学方法解读其核心价值,剔除其中的糟粕”:
比如中药领域,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明确中药有效成分(如青蒿素从黄花蒿中提取,成为抗疟特效药),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中药安全性(避免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问题),这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既保留传统智慧,又用科学赋能其发展;
反之,若将“支持中医”与“爱国”强行捆绑,拒绝任何理性质疑,甚至包庇“伪中医”的虚假宣传(如声称“中药能治所有疾病”“无需辨证施治”),反而会损害中医的公信力,让传统文化陷入“非理性崇拜”的误区,这恰恰不是“文化自信”,而是对文化的不负责。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延续千年,正是因为其具备“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特质。对待中医,我们既需要尊重其历史价值,也需要用科学眼光审视其不足,这种“理性传承”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三、“爱国”的内涵是“多元且务实”,不应被单一化绑架
爱国是一种深厚的情感,更是一种基于理性的行动,其内涵包括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对科学文化的追求等,绝非通过“是否支持某一种传统文化”就能简单定义。
从现实来看,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医的发展,将“中西医结合”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但同时也强调“加强中医药监管,规范中医诊疗行为”——这正是“理性对待中医”的官方态度,既不否定传统,也不忽视科学;
从个人角度,无论是选择中医还是西医,核心都是“为了健康”;无论是研究中医理论还是推动西医创新,只要是为国家医疗事业发展做贡献,都是爱国的体现。将“不支持中医”等同于“不爱国”,本质上是对“爱国”内涵的窄化,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对立,不利于科学文化的交流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