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事件背后:其实,王家卫是被自己杀死的 傲慢与复仇

光鲜亮丽的娱乐江湖,总是有两面性。一面如同流光溢彩的《繁花》,另一面则是粗俗不堪的录音。当《繁花》在白玉兰上封神,编剧秦雯风光无限时,没人会想到,这场繁花似锦的背后,早已被一个叫古二的“小人物”录了下来。

录音事件背后:其实,王家卫是被自己杀死的

吃瓜群众更爱看的是“人设塌房”。古二手里握着足以摧毁王家卫人设的“核弹”,音频中包含性、霸凌、名利场的隐秘以及复仇的底色。这件事已经不是一场关于“编剧署名权”的民事纠纷,而是一出彻头彻尾的“复仇”戏码。

录音事件背后:其实,王家卫是被自己杀死的 傲慢与复仇

古二的心理脉络反映了当今许多大厂打工人的心路历程:从“信徒”到“怨鬼”,从“维权”到“复仇”。很多人入职时戴着滤镜,但一旦遭遇职场的真实毒打,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们被裁员遭冷遇,讨说法而不得,最终上升为网络爆料,主雇双方陷入一地鸡毛。古二也一样,一开始他只是讨个说法,最后演变为同归于尽。

录音事件背后:其实,王家卫是被自己杀死的 傲慢与复仇

古二放了录音,但最初启动这个红色复仇按钮的是谁?答案是王家卫和他的傲慢。他亲手把一个“维权者”逼成了“复仇者”。虽然作为国际大导演,王家卫不会像塌房艺人一样无立锥之地,但在很多影迷心里,他已经彻底“死”了。

录音事件背后:其实,王家卫是被自己杀死的 傲慢与复仇

古二曾经怀揣着对王家卫的“信仰”。王家卫不仅是导演,更是文艺青年的精神图腾。能进王家卫的剧组,对很多文青来说,是一种朝圣。古二曾是那个朝圣者,他对墨镜王的崇拜可见一斑。然而,他绝非王家卫的“爱将”,只是在场子里端茶倒水、伺候偶像,顺便写写剧本的“少年”。

秦雯是王家卫的“宠臣”,可以撒娇、可以“扯皮”。在录音里,他们的地位一目了然。王家卫让秦雯带徒弟,秦雯撒娇说“太大责任了,太难了”。王家卫让古二给女演员上课,古二只能应“哦”。古二还负责上菜,端上来一盒“肘花蹄膀”。秦雯和许四讪笑:“他只伺候导演的~”“全心全意的爱着导演~”。王家卫本人则补上了关键一刀,用贬低来确立强弱:“没有一件是我要吃的。”

这就是“大师”剧组的生态链:顶层是王家卫,是“神”;中层是秦雯这样的“宠臣”,可以分享八卦,可以分润功劳;底层就是古二,属于“工具人”。可这个“工具人”偏偏是王家卫亲口认证的“救世主”。在最近发布的一段录音里,古二详细汇报了阿宝的“原始积累”,这套完整的商业逻辑听得秦雯一愣一愣的。王家卫听嗨了,兴奋地说:“这个(古二的戏)一定会比我们男男女女好看刺激……”并给了古二一句极高赞誉:“俊年(指古二)就是现实里面的宝总,拯救了我们。”这既是“精神开光”,也是PUA——不给你钱,不给你名分,但给你“荣耀”。

2023年底,《繁花》爆了。阿宝成了阿宝,汪小姐成了汪小姐,秦雯也成了“金牌编剧”。古二却成了“前期”,这是压垮骆驼的第一根稻草。于是,古二开始了第一阶段的行动:维权。他开始写“小作文”,早在播出一两年前就在写了。他在公众号上以“黑暗的荣耀”为题,哀怨泣诉。但在娱乐圈,一个小人物喊破喉咙,不如女明星掉一根假睫毛“热闹”。古二发声明强调剧本归属,但剧组似乎只当没看到。王家卫本可以在这个阶段掐死危机,但他选择了无视。

一年多后,古二改变策略,不再哀怨地发小作文,而是连续发布了首批录音。起初没多少人看,每条也就仅有几百播放量。到了这一阶段,仍然可以止损,给他一个合理且公道的交代,应能息事宁人。但王家卫方面投诉了每一条录音,显示出毫无应对能力。随着媒体关注,事件跃上热搜,成为公共事件。

片方不得不回应,但王家卫和秦雯偏不,他们试图污蔑古二人格,剧组官号发了一则“HR式”的声明,彻底否认古二的编剧身份,定性为不告而别和盗窃。这种污名化把一个人的信仰和付出扔在地上再碾上几脚。不仅如此,剧组还拉来美术指导鲍德喜等人撰文助阵,意图“打群架”。鲍德喜一句“神经病”,也让这位奥斯卡得主备受非议。

古二在维权阶段孤独且无力。他以为自己贡献卓著就能换来业界公道,但他错了,这个圈子最缺的是“名分”。在录音里,有个股票顾问王总问为什么现在电视剧没有好剧本,王家卫笑了,他说现在编剧非常非常贵,但不见得好。王家卫紧接着揭了老底,现在的模式是“承包制”。王总听完只说了一句:这种行为很难持续。

《繁花》剧组似乎就在践行这套“承包制”,王家卫是“总包”,找了秦雯做“工头”,而古二就是“团队”里的泥瓦匠,最后被扫地出门还遭拖欠“工钱”。王家卫觉得这套“承包制”天经地义,秦雯觉得“团队”写的工头署名天经地义。他们甚至懒得再PUA古二,选择直接碾压。这一刻,古二的“信徒”之心彻底死了。

当“维权”变成一场哑剧,古二的心理防线崩塌了。他意识到,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你要的“公道”和群众想看的“热闹”根本不是一回事。于是,古二“黑化”了,不再是那个“要说法”的秋菊,变成了手握“核按钮”的复仇者。他放出的录音刀刀致命,每一刀都砍在“人设”上。

第一刀,砍王家卫的“大师”人设。神秘感是大师最好的外衣,而录音戳破了这件外衣。那个沉默的艺术符号变成了一个八卦、精明、油腻的“饭局阿叔”。他点评唐嫣是个很装的人,点评陈道明是“阴阳同体”“真的是极品”,点评游本昌不是省油的灯。甚至嘲笑张一白发战报,《风犬少年的天空》评分7.9,而王家卫自己的《摆渡人》评分4.1。

第二刀,砍秦雯的“才女”人设。秦雯非但没觉得被冒犯,反而回答:“好开心啊,还当什么编剧啊?”这让一个“才女”形象荡然无存。她在录音里承认有枪手,比如抱怨刘诗诗粉丝艾特她,但她马上对王家卫说:“其实呢是许老师(秦的枪手)写的,我也不知道。”她贬低原著:“其实也没什么好的(知亦舒的原著)。”这两句坐实了秦雯的“惯性”:用“枪手”,且看不起“原著”。

第三刀,砍翻一船人,制造“公众事件”。光锤王家卫和秦雯火力不够,必须把“流量”拉下水。于是,唐嫣、刘诗诗、陈道明、游本昌这些名字一出来,这就不再是“编剧圈内纠纷”,而是“娱乐圈大瓜”。“小作文”是“我控诉”,是主观的,是可以被“公关”的;“录音”是“他亲口说”,是客观的,是无法抵赖的。古二的复仇,是用一年的“小作文”维权失败,换来了一个认知:在这个时代,真相不重要,“八卦”才重要。剧本归属不重要,“人设塌房”才重要。

其实,回过头来说,本不至于走到这一步的。但对于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来说,复仇的快感或许也是一剂强心针。王家卫的傲慢体现在他对“人”的漠视。他把秦雯当“宠臣”,所以会开“胸大不大”的玩笑;他把古二当“家奴”,所以一边用着他“拯救”剧组的剧本,一边嘲讽他“没有一件是我要吃的”。他傲慢到在古二维权时不屑于给一个体面的安抚,反而用一份冷冰冰的声明把人往死里踩。

古二赢回了编剧署名吗?没有。他只是成功地把自己从“工具人”变成了“复仇者”。他用最不体面的方式,讨回了那个本该体面得到的“公道”。这个故事的内核不是艺术,不是创作,而是几千年不变的两个字:“不公”。以及“不公”之后,必然随之而来的另外两个字:“复仇”。

相关推荐

“狗仔”怎么不见了

在讲求圆融的娱乐圈,狗仔产业是个特别的存在。 10月17日凌晨4点,深陷丑闻泥潭的荣梓杉现身派出所门口,“刘一朵娱乐现 ...

尝试理解郑智化

郑智化是典型的歌曲比人火的歌手。 看到他的微博粉丝只有20万,这让我大吃一惊。很多毫无任何代表作的歌手、艺人,他们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QQ QQ

69063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