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指的是啥
“‘龙抬头’源于我国古人对东方天空中群星形象的浪漫想象。”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我国古代将天球赤道和黄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宿,按方位可分为东、南、西、北四宫,也称“四象”,分别是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龙抬头”天象中的龙,指的就是东方苍龙。
大约在2000年前的农历二月初二,人们在日落后不久就能看到“龙抬头”,但受地球自转轴岁差的影响,如今这一景象的出现时间已推迟至晚上八九点。并且农历二月初二对应公历日期较迟的年份,迎来“龙抬头”的时间点相对较早,反之则较晚。
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
传说武则天称帝触怒玉帝,玉帝命龙王三年不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苦,私自降雨,被压山下。百姓感念其恩,向天祈祷,最终玉帝于二月初二释放龙王,形成“龙抬头”节俗。还有传说伏羲重视农业,二月初二亲耕,后世效仿,形成春耕祭祀传统。
有剃龙头、吃龙食、祭龙等习俗。人们认为二月初二理发可去晦气,带来好运。饮食上也多以龙为名,如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饺子叫“吃龙耳”等。部分地区还会举行祭龙王、土地神的仪式,祈求丰收。
“二月二龙抬头”的时间正值“惊蛰”“春分”前后,气温回升,雷雨增多,适宜春耕。古人认为龙主管降雨,在此时“龙抬头”,意味着龙开始活动,会带来充沛的雨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所以这一节日也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承载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虫害远离、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
来历

天文星象: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宿,其中东方七宿组成“苍龙”形象。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黄昏,“龙角星”(角宿)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宛如巨龙抬头,故称“龙抬头”,这一现象标志着春季来临,农事开始。
历史传说:传说武则天称帝触怒玉帝,玉帝命龙王三年不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苦,私自降雨,被压山下。百姓向天祈祷,最终玉帝于二月初二释放龙王,形成“龙抬头”节俗。还有传说伏羲重视农业,二月初二亲耕,后世效仿,形成春耕祭祀传统。
农耕文化:二月二正值“惊蛰”“春分”前后,气温回升,雷雨增多,适宜春耕。古人认为龙主管降雨,故在此时祭祀龙王,祈求雨水充沛、虫害远离,保障农作物生长。
风俗
饮食习俗:吃与“龙”相关的食品,如吃猪头肉代表吃“龙头”,吃馄饨表示吃“龙眼”,吃饺子就是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春饼则是食“龙鳞”,吃炒豆寓意“金豆开花”,这些都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
理发习俗:民间有“剃龙头”的习俗,人们会在二月二这天去理发,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寓意辞旧迎新,带来好运。
祭祀活动:部分地区举行祭龙王、土地神的仪式,祈求丰收。还有一些地方会舞龙、赛龙舟等,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其他习俗:在我国北方地区,二月二的清晨,人们会用草木灰围着家里的粮仓画同心圆,将粮食撒在粮仓中间,寓意当年粮食大丰收,称为“围粮仓”。另外,还有熏害虫的习俗,人们为了避免被害虫叮咬,会在这天用烧香或用艾草灰来熏害虫,祈求一年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