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昼长夜短、高温闷热,易引发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下降。人体长期处于“睡眠负债”状态,能量消耗大,出伏后需通过补觉修复机能。
中医认为,出伏后自然界的阳气由盛转衰,早睡(22点前)有助于收敛阳气,促进次日阳气生发。睡眠不足会削弱人体适应昼夜温差的能力,易诱发血压波动、感冒等“秋病。
如何科学补觉?
调整核心作息
22点前入睡:比夏季提前1小时睡觉,保证子时(23点-1点)进入深度睡眠,利于肝胆排毒与气血修复。
延长睡眠时长:总睡眠时间比夏季增加约1小时,可通过早睡或午睡补充。
巧用午间小憩
11点-13点(心经当令)午休20-30分钟,既能缓解困倦又避免影响夜间睡眠。注意避免穿堂风,防寒气入侵关节。
适应期调整
生物钟调整需1-2周,初期可借助舒缓音乐、泡脚(40℃水温,加艾草/生姜)助眠,逐步戒除熬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