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不仅提供咸味,还能补充人体必需的钠元素。目前市面上的盐种类繁多,功能和适用场景各有不同。
常见盐的种类及特点
1.精制盐(精盐)
来源:由海水、地下岩盐等经过精炼加工,去除杂质后制成,氯化钠含量高达97%以上。
特点:颗粒细小均匀,溶解快,咸味纯正,价格低廉,是家庭最常用的盐。
缺点:加工过程中可能损失部分天然矿物质(如钾、镁)。
2.海盐
来源:以海水为原料,经蒸发结晶而成,保留了少量天然矿物质(如钙、镁、钾)。
特点:颗粒较粗(也有细盐版本),带有淡淡的海洋风味,适合调味或腌制(如腌肉、海鲜)。
注意:部分海盐未经过碘强化,碘含量较低。
3.岩盐(矿盐)
来源:从地下盐矿中开采,纯度较高,可能含有天然矿物质(如铁、锌),颜色因杂质不同而有差异(如粉色、灰色)。
代表:喜马拉雅粉盐(因含氧化铁呈粉色,宣称富含84种矿物质,但实际含量极低,主要成分仍是氯化钠)。
特点:颗粒较粗,适合研磨后撒在成品菜上增味,价格较高,更多作为“风味盐”使用。
4.低钠盐
特点:用部分钾盐(氯化钾)替代钠盐,氯化钠含量约60%-70%,能减少钠的摄入,同时补充钾元素。
适用人群:高血压、心脏病、肾功能正常的人群(需控制钠摄入)。
禁忌: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钾代谢障碍可能导致高血钾)。
5.加碘盐
特点:在精制盐中添加碘酸钾(或碘化钾),预防碘缺乏病(如甲状腺肿大、克汀病)。
适用场景: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远离海洋、缺碘地区)需普遍食用,是国家推行的“全民补碘”重要方式。
注意:高碘地区(如沿海常吃海带、紫菜的人群)可根据需求选择无碘盐。
6.其他功能性盐
加钙盐/加锌盐:添加钙、锌等矿物质,但含量低,无法替代食物补充,性价比不高。
竹盐:将盐装入竹筒烧制而成,宣称有“排毒”功效,但缺乏科学依据,且钠含量与普通盐无异。
玫瑰盐、蒜香盐等风味盐:添加香料或植物提取物,适合特定菜肴调味(如烤肉、沙拉),本质仍是盐,需控制用量。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盐?
优先考虑“控钠”核心
无论哪种盐,核心成分都是氯化钠,过量摄入钠会增加高血压、中风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选择时不必追求“功能性”,控制总量更重要。
根据人群需求选择
普通健康人群:加碘精制盐即可(满足碘需求,性价比高)。
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低钠盐(需确认肾功能正常)。
沿海高碘地区/甲状腺功能亢进者:无碘盐。
追求风味或烹饪需求:海盐(腌制)、岩盐(调味)等可作为补充,但不作为主要用盐。
警惕“概念营销”
如“天然盐”“矿物质盐”等宣称,其额外矿物质含量远低于日常饮食(如蔬菜、肉类),无法达到“补充营养”的效果,不必为高价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