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星 / 电影《恶意》为何能将口碑收入囊中 直击网络时代的舆论暴力

电影《恶意》为何能将口碑收入囊中 直击网络时代的舆论暴力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风暴的参与者。7月5日全国上映的电影《恶意》将这样的现实图景搬上了大银幕。

电影《恶意》为何能将口碑收入囊中

影片围绕“滨江三院坠楼案”展开,10岁癌症女孩杨静与护士李悦双双坠亡,母亲尤茜坚称女儿被护士谋杀。资深记者叶攀在调查中却发现,死者母亲与护士均有作案嫌疑。随着独家报道的发布,舆论失控引发连环反转,“真相”在标签化审判与流量狂欢中被扭曲,最终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恶意狂欢”。

电影《恶意》为何能将口碑收入囊中 直击网络时代的舆论暴力

电影开场,雨夜中医院大楼的坠楼场景极具冲击力。抗癌少女静静和护士李悦的离奇死亡瞬间成为网络热搜焦点。自媒体人架起手机直播,将碎片化信息加工成耸人听闻的“新闻快餐”。叶攀所在的“夜话”编辑部也深陷流量争夺战,负责人萧保乾急于发布信息抢夺第一波流量,而叶攀出于职业素养提出“信息交叉验证”。

电影《恶意》为何能将口碑收入囊中 直击网络时代的舆论暴力

然而,在流量至上的时代,真相往往被情绪裹挟。叶攀听信尤茜的指控,发布了李悦是凶手的报道,将其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网友们仅凭李悦的“夜店”照片和“小三”传言就给她判了“刑”,定了性。李悦的社交账号、私人照片被公之于众,甚至被恶意剪裁造黄谣。就在大家以为真相大白时,叶攀团队暗中调查发现,尤茜曾试图拔掉静静的氧气管,于是对其有了“为了一个孩子,放弃一个孩子”的猜测与推断。公司未经叶攀同意,将尤茜拔管的视频公布网络,尤茜瞬间从“悲情母亲”变成了“杀女嫌犯”。

电影《恶意》为何能将口碑收入囊中 直击网络时代的舆论暴力

影片中,每个人都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叶攀自以为在探寻真相,却不知不觉成为了流量的推手。她的团队为了流量,甚至在尤茜准备跳楼自证清白时架起了直播设备。尤茜失去了女儿,还要承受网络暴力的重压。而李悦,一个原本善良的护士,却因为不实信息成为了众矢之的。

电影《恶意》为何能将口碑收入囊中 直击网络时代的舆论暴力

这部电影主创阵容强大,监制兼编剧陈思诚创新融合悬疑与社会议题,导演来牧宽、姚文逸带领工业级制作班底(《流浪地球》摄影/美术团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演员们的表现也十分出色,张小斐转型“恶女”记者,设计的“血泪名场面”令人印象深刻;梅婷的绝望母亲天台戏直击人性矛盾;黄轩、李庚希饰演的警察与实习生推动着真相与情感的纠葛。

电影《恶意》为何能将口碑收入囊中 直击网络时代的舆论暴力

点映数据显示,票房破3700万,猫眼评分9.5,微博大V推荐度98%,悬疑节奏与演技获赞。但观众评价两极,亮点在于多重反转自然、社会议题共鸣,争议集中在后半段煽情、陈思诚风格“审美疲劳”。尽管首日排片率19.8%,遭《侏罗纪世界》《狂飙飞车》压制,业内预估总票房2亿-2.28亿,但影片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

电影《恶意》为何能将口碑收入囊中 直击网络时代的舆论暴力

电影中的金句“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还有很多颜色”批判了标签化思维,“新闻的底线在人心”直指媒体责任。陈思诚将影片定位为“舆论时代的镜子”,探索“人人皆可成推手”的传播链。正如导演姚文逸所言,这部影片是对信息爆炸时代的深刻叩问:在全民围观的网络狂欢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正在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不仅是一场悬疑之旅,更是一次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在网络世界中,我们是否也曾被片面信息煽动,是否也曾参与过“恶意狂欢”?电影中的角色没有绝对的反派,他们因立场卷入恶意漩涡,这正是人性灰度的体现。张小斐在路演中表示,她饰演的叶攀是一个有缺点、有黑有白有灰度的人,这也正是吸引她的地方。

如果你热衷社会议题、人性剖析,或者是悬疑片爱好者,《恶意》值得一看。CINITY 48帧版本增强了沉浸感,尤其是血泪镜头特写,让观众更能感受到角色的痛苦与挣扎。但对网络暴力有切身体验的观众需谨慎,影片的情绪冲击较强。《恶意》以悬疑为壳,直击网络时代的舆论暴力与人性困局。尽管票房面临好莱坞大片挤压,其犀利的现实批判与演员们的颠覆性演出仍具深度价值。正如叶攀所言:“我们不能把世界让给讨厌的人,更不能成为讨厌的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理性,不被情绪左右,用善意去对抗恶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nbdtoutiao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toutiao.cn/ent/154578.html

nbdtoutiao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