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的游本昌先生近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这位以济公形象深入人心的表演艺术家,用平实而深邃的笔触勾勒出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人生。文章中,游老将舞台比作修行道场,字里行间流淌着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平和。
"济公"之外的哲学思考
游老在文中首次系统阐述了他的"破扇哲学"——那把伴随济公形象的破蒲扇,被他赋予"破除执念"的深意。他写道:"观众记住的是扇子的破,而我体会的是破之后的自由。"这种艺术与人生的互文,展现出老艺术家特有的思辨深度。文章特别提到重排话剧《弘一法师》时的感悟,98岁高龄连续演出3小时的经历,被他幽默地称为"与时间谈判的艺术"。
传统艺术的当代注解
针对当下文艺界的浮躁现象,游老提出"慢火熬戏"的创作理念。他以自己塑造济公角色时三年观察乞丐生活的经历为例,强调"艺术的根基永远扎在生活的泥土里"。这段文字被多家艺术院校转发,成为表演专业新生的必读教材。更引人深思的是他对"流量"与"留量"的辨析——"追求流量的作品如烟花易冷,创造留量的艺术才能历久弥新"。
岁月馈赠的人生课
文章最动人的部分是关于老年价值的论述。游老将晚年比作"人生的压轴戏",分享了他90岁开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趣事,笑称"年龄不是数字而是特效"。他特别提到与年轻演员的忘年交,认为代际沟通是"用故事兑换故事"的奇妙过程。文末那句"皱纹是时光盖在脸上的邮戳,里面藏着寄给未来的信",已成为网络热传的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