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留学生,正在被时代抛弃 夹缝中求生存。在当前的就业季,如果一个海外名校毕业生迟迟找不到工作,大家可能会感到惊讶。但如果是文科生找不到工作,人们则会觉得这很正常。近年来,关于文理科从选科到专业学习内容再到就业问题的讨论异常激烈。
特别是当张雪峰喊出“孩子报新闻专业要打断腿”“文科是服务业,就是舔”这样的言论后,更给文科生蒙上了一层凄凉的滤镜。文科生被“抛弃”不仅发生在国内,在全球范围内,文科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
在全球文科倒闭潮的背景下,文科生是否真的无路可走?在出国留学的故事中,文科生常常以“理想主义者”的姿态登场,他们热爱人文、历史、政治和社会,对知识和世界充满热情。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们沉重打击。
美国坦普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Douglas A. Webber研究发现,终身收入最高的理工科从业者比收入最高的文科生高出约3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000万。这不仅仅是报酬的差距,更反映了文科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劣势地位,岗位稀缺、竞争激烈、价值难以量化。
由于专业限制和就业岗位稀缺,很多用人单位看到非STEM专业标签后直接筛掉了简历。雇主也更倾向于录用本地候选人,省去签证成本。去年毕业季,一位耶鲁文学硕士的经历在网上引发广泛共鸣。她原本计划读完文学硕士后再读博士,毕业后做大学老师。但两次申博失败后,她只能开始投递简历求职,结果接连被十几家公司拒绝。好不容易经历三轮面试后拿到offer,却在即将准备搬家入职时,公司撤回了录用函,因为她没有签证。
OPT制度为STEM毕业生提供36个月的时间在美求职,而文科生只有1年时间。而且H-1B抽签机会只有一次,近年来中签率徘徊在25%-35%之间。在这种身份和时间的双重压力下,文科生还未在职场站稳脚跟,就不得不面临回国的结果。
小红书博主分享了几条北美文科生的发展之路,内容令人心酸。有人选择Day 1 CPT防止身份断档的风险;有人读博延缓现实压力,却在学术竞争和心理磨损中步履维艰;有人选择婚绿(通过婚姻获取绿卡);还有人干脆转码,通过转专业学习进入薪资更优、机会更多的科技行业。
这不是文科生选错了路,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美国的就业市场本就对文科不太友好,加上签证政策严格,文科留学生夹在中间,进退两难。理想还没来得及实现,就已经被现实打得千疮百孔。
许多学生选择文科出于对学术的热爱和人文精神的认同,相信历史、哲学、政治、文学等专业提供的是开阔的视野、多元的思维与理解世界的能力。然而,文科专业并不是没有出路。
《新京报书评周刊》一篇文章采访了牛津大学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文科是否就业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许多高薪行业对文科生并不设限,没有人会假定学文科就一定要做文科相关的工作。比如历史专业可以进入政府、法律、金融等不同领域;PPE哲学、政治与经济是通往政界、商界和咨询界的跳板;中国研究、国际关系等专业与智库、外交等岗位天然对口。
但这些可能的就业机会需要靠实习、资源和人脉去换取。以牛津大学PPE为例,毕业生真正进入金融业的路径,靠的是从大一开始的实习积累和networking。换句话说,专业是背景,经验是资本,关系是桥梁。
历史专业的丹尼尔曾乐观地认为自己的专业就业面宽,直到他开始投简历时才发现招聘岗位一般不会为所谓的“通才”留下位置。即使是政府、公务、智库类职位,也越来越看重技术能力和项目经历,而不是所谓的思辨能力。PPE专业的嘉睿也表示,进金融行业的关键是卷实习,和专业关系不大。
这和很多文科留学生的预期产生了落差,因为不少人选择文科的原因之一就是逃避计算、编程。但是在就业市场上,不转码、不转行,连投简历的资格都可能没有。中国研究专业的塞西尔坦言,在她看来真正能进政府部门的,大多是从本科就开始有“特殊渠道”的人。即使是智库,也更看重研究经历与推荐人脉。
可见,不像STEM专业有清晰明确的路径,文科生的就业是一种更分散、更依赖资源整合的路径。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关键不在于你学什么,而是拥有什么辅助资源和能力。
尽管困境重重,依然有不少文科生在职场中脱颖而出。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名校文科毕业生进入顶级咨询公司、律所、投行的案例并不罕见。他们的成功常常依赖于几个关键因素,比如名校光环、卓越表达、项目经验以及一套可迁移的“软技能”。
文科教育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对口就业,而在于它赋予学生批判性思维、系统性表达、共情能力与社会洞察能力。比如牛津的PPE项目极为重视seminar式的讨论与论文写作,学生需要持续对政策、制度、经济理论提出质疑并表达观点。这种训练使他们在求职面试中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胜任高强度的信息处理与逻辑推演任务。
另外,很多文科生也在不断突破专业限制。比如英国高校的法律转换课程GDL为历史、哲学等本科生提供了一条进入法律行业的便捷通道。一些英国律所甚至偏爱历史系背景的候选人,认为他们更具论证和写作能力。知名薪酬数据机构PayScale的高级编辑主任莉迪亚·弗兰克也指出,哲学学生具备的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分析能力正是咨询、金融、法律等高智力密集行业所看重的。
不过,这些软技能能否转化为硬实力,关键还是在于平台和起点。那些能够进入顶尖名校文科专业的学生,本身就是在全球教育筛选中脱颖而出的少数。他们有更强的语言能力、更早的资源意识和更大的社会资本,可以迅速完成从文科生到专业人士的身份转变。
而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文科生来说,如果缺乏名校背书、项目经验和语言优势,文科专业可能会被市场忽视。尤其是在移民政策收紧、AI替代常识性岗位的时代背景下,文科生如果不主动补齐实用技能与实习经历,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稳定的职业。
文科的价值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面前很难自动实现。真正能把文科当跳板的人,往往要么家底丰厚、资源在握,要么主动跨界、自我革命。面对不友好的就业市场,文科专业要求的不只是热爱,还有对未来残酷现实的清醒认知和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