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正站在“十字路口”。旗下IP Labubu以黑马之姿席卷潮玩市场,2024年营收暴增726.6%,占公司总营收23.3%。消费者抢购Labubu甚至引发门店冲突、二手市场溢价数倍。外界质疑泡泡玛特是否在努力扩产或有意控制产量以维持稀缺性。
业内有声音认为,泡泡玛特或许深谙“饥饿营销”之道。一位玩具行业人士分析称,泡泡玛特对于IP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经验,不少IP的受欢迎程度会在短期增长后回归平稳,经历“爆红-溢价-退热”的周期。短期内专门开模、扩产线,长远来说不利于成本控制。
东莞一家玩具工厂相关人士表示,泡泡玛特所售的Labubu产品实际上是通过代加工方式生产的,只是泡泡玛特拥有相关版权。泡泡玛特在Labubu销售策略上存在饥饿营销嫌疑。若每个人都能轻松买到Labubu,产品稀缺性会降低,市场价值也会随之贬值。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东莞另一家玩具工厂内部人士的认同。他认为,保持一定购买难度能维持Labubu在消费者心中的独特地位和高价值感。
广东某消费品制造企业老板表示,从生产能力来看,国内不少工厂完全具备大规模生产Labubu的条件。只要品牌方有足够订单需求,工厂能够迅速扩大产能,满足市场供应。然而,泡泡玛特却并未这样做,反而让市场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疑似通过“饥饿营销”手段提升产品热度和话题性,进一步巩固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
针对近期外部热议的产能不足问题,泡泡玛特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是需求远超产能预期。这种失衡并非单一事件,而是连续发生的预测偏差——每当以为达到天花板时,市场总能刷新预期。这种需求“指数级增长”让原本线性变化的供应链体系难以承载。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泡泡玛特已经积极采取措施,全面扩大产能,并考虑推迟部分新品上市;对现有产品线进行产能重新分配,并在四大区分批开启预售。希望更多消费者在合理的周期内买到产品,同时抑制二级市场投机炒作,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