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甜馨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自己小时候和妈妈的合照,下面还配了一行字:
“比流言碎语先来的是妈妈的爱”
短短13个字,足以窥见这个女孩的清醒和坚定。
记忆里那个脸蛋圆圆又软萌的小姑娘一下子长大了,好像手拿长剑的“小王子”,帅气又果决地挡在了妈妈的身前。
她不是突然发飙,而是忍了太多太多年,李小璐事件过去多少年了,某些网友还是动不动就提她妈妈的事情。
她还继续在评论区犀利的回击质疑李小璐的网友:“我妈妈是什么样的人,难道我会不知道吗?”
哇,隔着屏都想竖起大拇指:霸气!
很多人会把自己对于婚姻感情的不安和对伴侣不忠的愤懑,投射到李小璐这个背叛者身上,假借关心甜馨的名义批评李小璐。
但母性和妻性不是重叠的。李小璐或许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但她是合格的妈妈。
离婚的6年里,李小璐一直尽心尽力地陪伴着甜馨长大,陪她上英语课、钢琴课,陪她练舞,陪她旅行,陪她做公益……她社交平台置顶的视频,都是和甜馨在一起的日常。
之前在《爸爸回来了》节目里,她对女儿每天的排便情况,饮食情况,都是张口就答。
正因为妈妈是最亲近的人也是陪伴女儿最多的人,任何人的闲言碎语都无法动摇女儿对妈妈的爱。
同样的,虽然爸爸贾乃亮陪伴她的时间较少,也被网友挑拨离间,但她依然非常体面地维护家人的亲情。
一个小女孩要面对键盘侠们不分青红皂白的攻击,真是有点心疼她,但她也远比我想象的要坚强且勇敢,凭借着“过人的怼人功力”,反击无名的恶意,保护了自己。
这不是甜馨第一次怼黑粉了。
就在两个月前,有网友在评论区说说她整容、皮肤黑,小姑娘直接发飙回怼。
先是否定那些喷子的狭隘与无趣,“为什么非要变得特别白……长大了一定就长开了啊。”
还懂得上价值、上高度,“祖国给我们的是幸福和新的、特殊的一种特点呀!”
反衬得一堆天天挑小姑娘毛病的大人们没有什么见识和格局。
最后自信真实地亮出自己的作风:“我咋可能整容,我18了也不会整容。”
整个回复自信勇敢、逻辑清晰,跟她小时候说自己“白着哪”的傲娇样一模一样。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现在像甜馨这样“伶牙俐齿”的小孩可不在少数,主打一个绝不委屈自己,“怼天怼地怼父母”,语言犀利又逻辑在线,很多成年人都要甘拜下风。
前几天刷到一个小视频,小女孩丁文雅反向教育父亲,逻辑清晰,让人醍醐灌顶,还火上了人民日报。
起因是爸爸辅导女儿作业时,总是教不会,气得情绪失控,开始批评指责。
女儿显然不高兴,稚声稚气地问爸爸:“我没有出生的时候,你做过爸爸吗?”
爸爸回答:“没有啊。”
“那不就对了吗?咱们都是新手,为什么你想要什么样的孩子,你就可以教出来你想要的孩子,但我想要什么样的爸爸,我却不能教呢?”
女儿继续发问:“你有没有想过,你这个爸爸做得到底好不好呢?”
爸爸似乎想扳回一局说:“我觉得我做的挺好的。”
女儿反驳道:“但是你做的不是你自己的爸爸,是你小孩的爸爸,你小孩觉得好,可能是真的好,但是你自己觉得好,不是真的好。”
爸爸似乎也意识到问题所在,说:“那你怎么教我呀?”
女儿头头是道地开始高能输出:“你要情绪稳定,沉稳成熟。我题目不会,你教我几分钟就不耐烦了,然后指责我笨,总喜欢打击人,你小时候不也这样嘛,你的家人打击你,你就开始打击你的小孩吗?”
有理有据,当场如果是我也得乖乖收敛情绪、连忙道歉。
平日里,她教育爸爸的场景还真不少,有一次爸爸给她买了自行车却不想陪她骑车。
小女孩撅着嘴巴举例:“这样半途而废的好是不是很奇怪,这就像你老了,我给你做了一桌好吃的,却不给你拿筷子和碗。”
为了老了能吃上有碗筷的饭菜,爸爸被说服下楼陪玩。
爸爸曾问过女儿:“等我老了你会照顾我吗。”
女儿煞有介事的说:“妈妈就不会担心这个的问题,你不想读书,也不想学习,还想成绩好一样,哪有那么多便宜给你占呀?”
这套用来教育孩子的说辞被小姑娘反向运用的十分恰当。
有时候爸爸抱怨自己为了这个家工作太累。
女儿变身最强嘴替:“难道没有孩子,你就拿着一个碗去要饭,不工作也不用赚钱,也不用努力了?”
主打一个思想独立,绝不被情感勒索。
现在这帮10后的娃,接受信息的渠道又多又庞杂,吸收起来更是比海绵都快,他们会把自己放在和大人平等交流的位置上,想用成年人的身份施压或者用话术“pua”这帮娃,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回想我小时候,可不敢这么轻易直率地表露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和爸妈意见向左的时候。
我们这一代人都会把“懂事”、“听话”、“乖巧”当成一种美德,为此需要牺牲和压抑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放弃真实自由的沟通,最后随波逐流、养成了“服从性”和“讨好型”人格。
但其实,孩子如果没有反驳的力量,内心积蓄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碰上“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很容易会崩溃。
我想这一代的娃和我们小时候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非常需要平权与尊重、渴望表达和对话。
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觉醒的更早,对事情的是非对错,世界的善恶黑白有了不同于大人的主见和判断;
他们有自己的逻辑思维,不仅能听懂言外之意,还能很快地逆向思考、换位思考,思路十分灵活开阔;
他们也更自信勇敢、清晰大方地表达自己,不大在意别人同不同意、开不开心;
在他们的认知体系里,不愿意轻易受委屈,不认为长辈就不能平等讨论,权威就不能去挑战。
这让他们拥有更加健康的情感通道,不会一味压抑自己的感受。
别人的言行举止如果伤害了他们的情感、违背了他们的期望,还会反击和自我保护。
孩子的棱角有时候像刺,的确会扎伤身边的人,但有时候那也是保护他们的“利刃”。
我愿意为这份旋涡中滋长出来的“勇气”热烈的鼓掌,更希望这份不被外界裹挟的“独立思考”能伴随他们久一点,更久一点……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