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内耗,老祖宗的方法往往是管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如中医理论、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为我们应对内耗提供了多种途径。
调呼吸以制念:中医、道家等都重视呼吸对身心的调节作用。道家的腹式呼吸法,即“胎息”,通过深吸慢呼,能使大脑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弱,杏仁核活性降低,从而阻断内耗循环。中医的六字诀呼吸,配合“嘘、呵、呼、呬、吹、嘻”六字发音,可震动相应脏腑经络,如“嘘”对应肝,能缓解愤怒引发的内耗。
静心神以聚焦当下:《道德经》强调“致虚极,守静笃”,通过“静”可收敛分散的“气”。站桩养气是道家和武术的基本功,双脚与肩同宽,膝盖微屈,双手在胸前呈抱球状,想象“气沉丹田”,能感受气机流动,减少杂念。儒家的书法、抄经方式,通过书写的缓慢节奏,将注意力集中于笔尖,类似“动态冥想”,有助于让内耗者聚焦当下,减少焦虑。
动经脉以释放压力:中医认为“久坐伤气”,身体淤堵会加剧情绪内耗。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动作柔和缓慢并配合呼吸,可促进气血循环,疏导气机。例如“两手托天理三焦”能拉伸脊柱,缓解久坐导致的气机郁滞;“摇头摆尾去心火”可降心火,缓解焦虑失眠。日常还可通过拍打胆经来疏肝解郁,从大腿外侧自上而下拍打,适合压力大、易纠结的人。
节欲望以减少消耗:庄子主张“少私寡欲”,避免过度追求外物导致“气耗”。可通过每日“止念”练习,当产生过度思虑时,默念“停”,并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感受上。还可建立“欲望清单”,区分“真正需要”与“社会规训的欲望”,减少选择焦虑,从而降低心理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