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说刘昊然电影咖不接剧吧。8月7日,于正在微博评论区提到“刘昊然电影咖不接剧吧”,这句话迅速引发了关于演员“咖位分层”的争议。这看似随意的回应,却触动了娱乐圈里那套“电影大于电视剧”的潜规则。
然而,网友和粉丝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们指出,刘昊然不仅接过剧,还表现得非常出色。2016年的《最好的我们》豆瓣评分高达8.9分,余淮一角至今仍被视为青春剧的典范;2017年他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的表现也提名了白玉兰奖;2019年的《九州缥缈录》更是投资超过5亿的大制作。这些实绩直接反驳了“不接剧”的说法。
至于近年来刘昊然剧作减少的原因,粉丝和业内消息指出,一是他对剧本质量有较高要求,曾婉拒多部S+级古装剧;二是档期冲突,他手握多部电影项目,拍摄周期几乎无缝衔接,难以抽出时间拍剧。
于正的言论之所以引发争议,是因为它暗含了行业里的陈旧鄙视链——仿佛演电影就高人一等,演电视剧就是“降咖”。但周迅、胡歌等双赛道成功的案例证明,载体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内容的质量。刘昊然在《南京照相馆》路演中强调的“演员要有正确史观”,也反映了他选戏的标准是深度和质感。而于正自己拍摄的作品,如《延禧攻略》和《墨雨云间》,更多依赖话题和流量来吸引观众。
这场争论背后反映的是优质内容的供需失衡。电影圈面临文艺片生存艰难的问题,电视剧圈则充斥着注水IP。演员的选择空间有限,刘昊然的转向更多是对烂剧本的规避。
观众的态度更为直接:好看才是王道。当粉丝晒出刘昊然的剧集成绩单,当网友呼吁“打破载体偏见”,行业或许该反思如何写出能让电影咖都心动的好剧本。于正的一句话意外掀开了娱乐圈的等级制度,但像刘昊然这样的演员早已不再受“电影咖”“电视咖”的旧规则束缚。下次再有人用载体论高低时,不妨反问一句:“《漫长的季节》是剧,它比某些票房扑街的电影差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