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音乐如河,总在个体的生命峡谷中寻找自己的流向。对于00后唱作人崔远博(Louis Cui)而言,这条河流淌的轨迹格外鲜明:从上海,流向美国加州的艺术山谷,再汇入波士顿伯克利的音乐洪流。每一次地理的跨越,亦是其音乐疆域的拓张与心灵版图的重塑。当他首张创作专辑《在多洛米蒂的夜晚》将壮丽的山脉意象与城市旅人的沉思相融时,我们得以窥见一位年轻创作者如何在中西交融的淬炼中,执着于剥离浮华,回归音乐的纯粹表达与技术实验的核心——他偏爱实物乐器的质感与亲手录制的温度,其作品更是在蓝调、乡村、流行R&B间不设藩篱地游弋。这位风格多元却始终追寻内在统一的音乐人,他的声音从何而来?又将指向何处?让我们走进他独特的音乐旅程。
起点:童年琴键上的回响
崔远博的音乐记忆始于童年。“未出生之前,家中的CD架上,早已堆满周杰伦、王力宏、Twins的唱片和磁带。”他回忆到。意外成为音乐启蒙的,竟是CD上的细微刮痕——当唱机因此卡顿跳跃,竟被他视为一种童年的“声音游戏”。十二岁那年,母亲车内一张肖邦的钢琴曲唱片,悄然改变了他的轨迹。“起初无感,听着听着便入了迷。”钢琴学习由此开始。“对那时的孩子而言,自主选择的空间有限,”他坦言,“这是父母的决定,但我很快沉浸其中。”从创作钢琴小品到尝试写歌,兴趣成为了动力。内向瘦弱、学业平平的初中岁月里,音乐成为他“构建个人世界的唯一出口”,聆听大量经典也成为塑造其早期审美的关键。
淬炼:爱德维山居,重塑音乐筋骨
进入爱德维艺术高中(Idyllwild Arts Academy),是崔远博艺术生涯的转折点。“那是一段颠覆性的成长岁月。”他形容。置身这座艺术寄宿学府,视觉艺术、影视、音乐等专业的同侪们构成了一个文化熔炉。“它让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人与人、与不同文化背景者交流的模式。”在他看来,山中时光的核心意义在于“静心”与“尊重”:“它教会我沉淀,真正尊重他人与文化,同时也学会独立生活。”他笑着提及,“忘返宿舍的‘惩罚’是与舍监一起周末爬山”,如今想来充满趣味。优美宁静的环境——尤其是冬季覆雪的小木屋——成为绝佳的创作场所。他系统性地浸淫于乡村与爵士乐之中,频繁参与校内演出。这座山成为其音乐人格的淬炼场。
跋涉:挑战与馈赠,雪路上的星光
融入全新的文化环境与寄宿生活,挑战无处不在。饮食差异和对家乡美食的思念成为日常。“想家时,我会躺在草地上看星空,那片山里的天空确实璀璨。”他轻描淡写提及那些更实际的困难:四季分明的山路、冬季动辄数十厘米的积雪、巨大的昼夜温差。临近毕业,一个朴素的念头——“要尽快离开这座山去大学”——促使他铆足劲冲刺音乐学院申请。以原创、翻唱和一段布鲁斯即兴通过伯克利的严苛考核,成为这段旅程的完美句点。回顾高中每一场演出,他都视若珍宝,“尤其是毕业季的那场终演,纯粹的兴奋感至今难忘,我们用镜头定格了只属于音乐的瞬间。”这些经历,最终沉淀为成长的养分。
抉择:流行之志,伯克利的召唤
手握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全额奖学金)、曼哈顿音乐学院(半奖)与伯克利音乐学院的Offer,崔远博做出了忠于内心的选择。“创作流行音乐,是我最深层的渴望。”他解释道,“若选择前两者,学术路径很可能导向古典。”伯克利最终胜出的原因清晰而坚定:“其流行音乐创作专业的氛围、顶尖的师资力量,以及最核心的——汇聚全球天才乐手的资源网络。”他构想着,能在那里与世界各地的音乐人合作、交流,为创作注入不同元素,“比如需要特定乐手时,我能直接找到合适的人选合作录制。”这份选择,意味着向着音乐梦想的坚定锚定。
器语:乐器,他创作的延伸画笔
崔远博精通钢琴、吉他,并能驾驭口琴与班卓琴,是名副其实的“多乐器玩家”。“钢琴是基础,初中毕业后学吉他,”他介绍学习脉络,“在伯克利时,出于对乡村音乐的热爱,我自学了口琴与班卓琴——基本上掌握了除小提琴外的核心乡村乐器。”对他而言,掌握乐器远非技艺展示,而是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便在大学接触了MIDI编曲技术,他依然坚持“实录乐器”的工匠式做法。“我享受这份实在。”他强调,曾为了录制一首歌的鼓声,现学现录。“不同乐器承载不同的文化情感,”这是他用以丰满表达的秘密武器,而学习过程本身带来的纯粹“快感”,则是额外的馈赠。
独行:极致追求,全流程的创作者
词、曲、编曲、演奏——崔远博乐于并擅长独立完成音乐创作的全链条。这强烈的独立倾向,他归结于对作品“完整性”的极致追求。他的音乐风格融合了蓝调、乡村、流行R&B与古典影响。灵感则源于生活涓滴:日常观察、阅读所获、深度思考。例如《The Last Love Letter》(仅以斯坦威钢琴伴奏),其创作灵感源于对美国乡村歌手Josh Turner《Soul Mate》的思考:“一个男人的至死不渝能赋予歌曲多深的真诚?”而《旅行随笔》中“万家灯火通明,万物肆意生长…”等词句,则抒发了他对“万物共生之美与生命流动”的深切向往,成为其音乐中的人文注解。
匠心:多洛米蒂山夜的启示
专辑名《在多洛米蒂的夜晚》,源于一次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的旅行感悟。“那里的人们专注于当下,生活并未被社交媒体消解原本的滋味,”崔远博深切体会到,“他们不受外界打扰。”这种氛围催生了他笔下的意象:“疲惫的旅人驻足在这地方…隔壁旅馆的老板,他温柔又沉默…”这不仅是风景描绘,更是对“慢下来生活”的真诚呼唤。制作首张专辑,相较单曲创作是全然不同的维度。“歌曲数量一多,保持风格的差异性就是核心挑战,”他指出,“你希望通过编曲(如是否使用弦乐)体现独特性,但处理不当就容易趋同。”克服这一挑战,成为他制作阶段在技术与艺术协调上的重要收获。
图景:音乐无界,通往未来的回响
首张专辑《在多洛米蒂的夜晚》的发行,对崔远博而言绝非终点,而是开启了一个更广阔实验场域的起点。当谈及未来,完成伯克利学业的轨迹之外,他更期盼音乐能“流向更广阔的耳朵”,成为一生相伴的河流。他渴望与顶尖R&B女歌手碰撞火花,并计划在“多洛米蒂”的纯粹基色上,探索更丰富的音乐光谱,以期“以自身独特音色,触达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知音”。现场演出,则是他心目中构筑与乐迷深度精神联结的圣殿。
而被问及这张专辑对他最深层的个人意义,崔远博的回答看似轻浅实则深蕴其路:“重在尝试。”这简单的几个字,恰恰道出了这位年轻音乐人的精神内核——它是对标签的警惕,对舒适圈的背弃,是在技术与艺术、传统与前卫、个体表达与大众聆听的张力间,永不设限的探索冲动。
那些由无数生活切片、异国景致、深夜琴音乃至CD刮痕里跳出的灵感,最终都汇流至崔远博的多洛米蒂星空下。在那片静谧里,没有喧嚣的流量追逐,只有疲惫旅人对生命本真的短暂驻足。而他的音乐,正是这时代喧嚣中一种回归内在专注的尝试与呼唤,以及崔远博将在2026年的1月1日发表第二张个人原创专辑《怡人街47号(47 Pleasant St)》从他的口述当中,这张专辑将不仅会记录他在波士顿的这几年和朋友们一起创作的时光以及更多的是,他目前现阶段对生命,时间以及情感的一些理解,新的专辑的曲风他更多的加入了一些Neo Soul,Bruno Major式的另类R&B风格,以及崔远博本身就擅长的抒情歌以及乡村曲风,虽然说在风格上会有相应的调整,但是唯独不变的是对旋律的匠心,以及独有的男中低音音色——诚如他在专辑扉页写下的诗句,那不仅是对一座山的描摹,亦隐喻其持续创作的状态:
“在多洛米蒂的夜晚
有繁星
有雪山
有旅人
有音乐
有我”
在这片星空之下,旅人终将启程,而音乐的回响永不落幕。
(本文根据崔远博口述整理)
以上是2026年新专辑《怡人街47号(47 Pleasant St)》的封面,诸位听众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