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婚礼流程,确实成了不少人“想吐槽又不得不配合”的尴尬存在。那些被诟病的环节,往往藏着对“仪式感”的误解,和对新人、宾客的双重消耗——
比如冗长到让人犯困的流程:明明半小时能走完的仪式,非要塞进“父母致辞+新人誓言+交换戒指+倒香槟+切蛋糕+感恩环节+游戏互动”N个步骤,每个环节还得配上煽情BGM和主持人的“强行升华”。宾客从下午两点坐到五点,饿到头晕,对着一桌子没动过的冷菜直咽口水,最后只记得“主持人说了啥完全没听清,光盼着开饭了”。
再比如把“折腾”当“热闹”的环节:接亲时用芥末刷牙、让新郎穿着高跟鞋做俯卧撑,美其名曰“考验爱情”,实则变成低俗玩笑的公开处刑;仪式上突然叫单身宾客上台“抢捧花”,逼着社恐年轻人在几百人面前手忙脚乱,抢到的还要被起哄“下一个结婚的就是你”,没抢到的又被调侃“注定单身”,好好的祝福变成了大型尴尬现场。
还有被商业化裹挟的“流水线操作”:摄影师全程喊“看镜头笑一个”,新人像提线木偶一样摆拍,明明累得肩膀僵硬,还要对着镜头挤出幸福微笑;婚庆公司为了多赚钱,硬推“LED屏滚动播放成长视频”“无人机编队表演”“烟花秀”,结果视频拍得像PPT,无人机飞得歪歪扭扭,烟花刚放完就被投诉“污染环境”,钱花了不少,回头看录像只觉得“还不如手机拍的真实”。
最让人无奈的是对长辈的“道德绑架”:仪式上非要安排“父母给红包”“新人给长辈磕头”,美其名曰“传承孝道”,可有的父母本就不善表达,被推到台上对着话筒手足无措,眼泪不是感动,是紧张到出汗;有的新人明明和长辈关系疏离,却要被主持人逼着说“感谢您的养育之恩”,语气里的生疏骗不了人,台下亲戚还在窃窃私语“看这孩子多不懂事”。
其实大家吐槽的不是婚礼本身,而是那些“为了流程而流程”的敷衍——真正打动人的仪式,或许是新人自然地分享相遇故事,是宾客真心实意的掌声,是长辈一句“你们开心就好”的松弛。毕竟,婚礼的核心从来不是“走了多少步骤”,而是“两个人是否真的在享受这一刻”。当流程简化成心意的载体,而非疲惫的负担,或许吐槽声会少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