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品牌在华陷入文化傲慢困境,主要是因为其自身存在文化认知偏差、市场定位错误以及受西方中心主义影响等,同时也低估了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觉醒和市场力量。
西方长期通过医学话语、文学创作和大众传媒,系统性地将东亚人建构为“智力低下”“道德败坏”的他者。如19世纪英国医生将亚洲人眼型与唐氏综合征关联,傅满洲、陈查理等刻板形象的“塑造”等。这种文化霸权使得西方品牌在潜意识里将东方视为被定义的客体,此次斯沃琪广告中“眯眯眼”造型,就是对这一殖民话语的当代复刻。
部分西方品牌将中国市场视为“赚钱的工具”,却不是“需要平等对待的伙伴”。它们看中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却轻视中国消费者的话语权,在服务、售后、产品质量上实行“双重标准”。如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受理的高端消费品投诉中,42%涉及“中外售后不对等”,38%涉及“定价歧视”。
一些西方品牌将争议视为低成本曝光手段,认为“黑红也是红”,中国的核心消费群体不会就此放弃购买,反倒可能让潜在消费者关注到品牌。例如斯沃琪在2025年上半年利润暴跌88%的背景下,仍推出可能引发争议的广告,试图通过争议话题吸引关注,却低估了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觉醒。
近代以来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叙事,将东方文化视为“落后”“边缘”的存在,部分西方品牌决策者默认中国消费者会为了“高端”标签容忍文化不尊重,在文化表达上“敷衍”甚至“冒犯”。
西方品牌没有意识到如今的中国消费者拥有真正的力量,且文化主权意识已经觉醒,不再是外来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中国消费者会“用脚投票”,对不尊重中国文化的品牌进行坚决抵制,如杜嘉班纳在辱华事件后一蹶不振,H&M因新疆棉谎言市值蒸发数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