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星 / 熬夜猝死10秒自救方法 别等危险降临才重视

熬夜猝死10秒自救方法 别等危险降临才重视

熬夜导致的猝死,多与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脑出血等突发心脑血管急症相关——这些急症发作时,身体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缺血缺氧,若能抓住发病前的“预警信号”,并在关键10秒内采取科学自救措施,可能为生命争取抢救时间。但需明确:“10秒自救”是“应急保命手段”,而非“熬夜的免责符”,从根源避免熬夜、关注身体预警,才是预防猝死的核心。以下先拆解“熬夜猝死前的典型信号”,再详解“10秒黄金自救步骤”,最后强调“长期预防的关键”。

一、先警惕:熬夜猝死前,身体会发出这些“求救信号”

熬夜时,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脏和脑血管承受巨大负荷。当身体濒临“极限”时,会提前出现以下信号,若出现1种以上,需立即停止熬夜并警惕:

胸部异常症状:

突发胸闷、胸痛(尤其胸骨后、心前区,呈压榨样、紧缩样疼痛,像“有石头压在胸口”),或伴随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放射痛,持续3-5分钟不缓解(若仅持续几秒,可能是神经痛,但仍需警惕);

感觉“呼吸费力、气不够用”,即使坐着不动也想大口喘气,甚至出现“喘鸣音”(呼吸时喉咙发出异常响声)。

头部与神经症状:

突发剧烈头痛(“爆炸样”头痛,比平时偏头痛更剧烈),伴随恶心、呕吐(尤其喷射状呕吐);

单侧肢体麻木、无力(如拿东西突然掉、走路向一侧偏斜),或言语不清(说话含糊、别人听不懂)、视物模糊(突然看不清或眼前发黑)。

全身与循环症状:

莫名心慌、心悸(感觉“心跳漏跳”“心跳过快”或“心脏乱跳”),伴随头晕、眼前发黑(短暂黑矇,提示脑供血不足);

全身冷汗(尤其手心、额头、后背突然冒冷汗,皮肤湿冷)、四肢冰凉,同时感觉极度乏力(“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

重要提醒:这些信号可能“一闪而过”(如短暂胸痛后缓解),但绝非“没事了”——这是身体“代偿性自救”的表现,若继续熬夜,可能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突发猝死。

二、关键10秒:熬夜时突发急症,这样自救最有效

若在熬夜中突然出现上述“危险信号”,且感觉症状在加重(如胸痛加剧、呼吸更困难),需在10秒内按以下步骤操作,每一步都围绕“减少身体耗氧、保证重要器官供血、快速求助”展开:

第1-3秒: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安全体位”

动作:迅速放下手中的工作(如电脑、手机),远离危险环境(如厨房、阳台、楼梯),立即坐下或躺下(优先选择“靠墙坐”或“平躺”,避免站立或走动);

原理:熬夜时身体本就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站立或活动会增加心脏泵血负荷,可能加重心肌缺血或诱发血压骤降;坐下/躺下能减少身体耗氧,让血液优先供应心脏和大脑,缓解缺血症状。

禁忌:若有剧烈头痛、呕吐,需“侧卧”(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导致窒息),而非平躺。

第4-6秒:调整呼吸,避免“过度紧张加重症状”

动作:用“腹式呼吸法”缓慢呼吸——鼻子深吸气3秒(感受腹部鼓起),嘴巴缓慢呼气5秒(感受腹部收缩),重复2-3次;同时尽量放松身体,避免用力憋气或大口喘气;

原理:过度紧张会进一步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心率更快、血管收缩更明显,加重心肌和脑血管缺血;缓慢呼吸能激活“副交感神经”,帮助心率和血压平稳,缓解心慌、胸闷。

注意:若感觉“喘不上气”,可将上半身稍微垫高(如靠垫垫在背后),避免平躺时胸部受压。

第7-10秒:立即求助,拨打急救电话(120)

动作:若身边有人,立即大声呼救(如“我胸痛/头痛,快帮我打120”);若独自熬夜,立即用手机拨打120,说话时尽量简洁清晰:“我在XX地址,现在突发胸痛/头痛/心慌,可能是心脏问题,需要急救”;

关键细节:

拨打120后,不要挂电话,听从急救医生的指导(如是否需要服用急救药、如何保持体位);

若家中有“硝酸甘油”(针对心绞痛),且没有低血压、青光眼等禁忌证,可按说明书舌下含服1片(0.5mg),5分钟后症状未缓解可再含服1片(最多3片);若有“速效救心丸”,可含服10-15粒;

提前准备好“病历本、医保卡、手机”,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方便急救人员到达后快速了解病史(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

特别提醒:若在10秒内出现“意识模糊、无法站立/说话”,需立即侧卧(避免窒息),并尽量用最后力气触碰身边的求救装置(如手机紧急呼叫、按门铃),切勿强行站立或走动,以免摔倒加重病情。

三、比“10秒自救”更重要:避免熬夜,从根源预防猝死

“10秒自救”是“万不得已的应急措施”,而熬夜猝死的核心诱因是“长期睡眠不足+身体过度透支”,因此长期预防才是关键:

严格控制熬夜频率:

成年人每天需7-8小时睡眠,尽量在23点前入睡,避免连续3天以上熬夜(每天睡眠<6小时);若因工作需要熬夜,第二天需补觉(但补觉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避免打乱生物钟),且一周内熬夜不超过2次。

熬夜时避免“雪上加霜”的行为:

不喝过量咖啡、浓茶(咖啡因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率加快);

不吃辛辣、油腻、高糖食物(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血液供应);

每熬夜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拉伸四肢、缓慢走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久坐导致血栓)。

定期监测身体状态:

若经常熬夜,建议每半年查1次“心电图、血压、血脂、血糖”,尤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家族史的人,需重点关注“心肌酶、心脏超声”等指标;

熬夜后若出现“持续乏力、心慌、胸痛”,即使症状轻微,也需及时就医,排除“隐性心肌损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nbdtoutiao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toutiao.cn/ent/161833.html

nbdtoutiao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