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
吴京一度是“宏大叙事的代言人”,但当宏大叙事不再能解决大家柴米油盐的困境时,这个符号就被反向消费。
人们通过调侃、恶搞、把他“疯癫化”,来完成一场对过往激情的冷嘲热讽。
撰文|楚水寒
出品|有戏
一
中国电影史上,能被同时贴上“票房神话”和“票房毒药”两种标签的演员,吴京恐怕是头一个。
十年前,《战狼2》冲上56.9亿票房,直接封神。那会儿,吴京是硬汉、是符号,是全民骄傲,身披着爱国叙事的黄金光环。
可十年后,新片《再见,坏蛋》上映六天票房只有26.7万,还不到一个小县城电影院卖爆米花的年营业额。最后仓皇撤档,活脱脱像在票房江湖里摔了个狗啃泥。
这下好了,网络狂欢开始了。什么“坦克没有后视镜”“你让坦克压过吗”这些陈年老梗,统统被翻出来再鞭尸一遍。吴京的个人经历,仿佛被重新剪辑成一出《从战狼到臭蛋》的搞笑短剧。
然而笑声背后,倒真有点意味深长。吴京的遭遇,不只是一个演员的起落,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时代心态的微妙转折。
二
先别忙着笑吴京。
2015年到2017年的吴京,几乎就是民族自豪感的代言人。那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喊得比口号还管用。观众在电影院里拍烂了手掌,走出影院心里像打了鸡血。
那时候,大家需要这样的英雄。社会上有焦虑,有挫折,外部也有摩擦。看吴京顶天立地,拳打洋人,坦克压身,简直就是一种心理按摩。吴京不仅是演员,更成了一个“国家硬汉符号”。
(电影《再见,坏蛋》的惨淡票房)
问题是,时代会变。
十年过去,中国造的航母一艘接一艘下水,歼-20成了标配,空间站上人来人往。曾经稀罕得不得了的“厉害了我的国”,如今成了日常背景音。
国家越来越硬气,可老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紧巴。疫情后经济低迷,找工作难、赚钱难、养老难。
这些切肤之痛,让人们不再容易被大银幕上的“硬汉故事”煽动起来。坦克能压洋鬼子,可压不出我饭碗里的那只鸡腿。
于是,当吴京还在卖力讲“我能开飞机,你会吗?”的时候,观众已经在心里反问一句:“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三
这就是吴京的悲哀:
他个人没怎么变,可观众的心态彻底变了。
曾经的“吴京梗”,是热血;如今的“吴京梗”,是群嘲。过去喊“战狼”,观众热泪盈眶;现在喊“战狼”,观众会心一笑,配个鬼畜表情包。
吴京一度是“宏大叙事的代言人”,但当宏大叙事不再能解决大家柴米油盐的困境时,这个符号就被反向消费。
人们通过调侃、恶搞、把他“疯癫化”,来完成一场对过往激情的冷嘲热讽。
说白了,骂吴京的,不是单骂吴京。那是一种“无处安放的情绪”,借着战狼的肩膀找到了出口。
四
但话说回来,这次《再见,坏蛋》的扑街,其实跟吴京关系真不大。
电影从剧本到导演,都透着一股老掉牙的“俗套味”:混混+绝症儿童,这种配置放在2010年都嫌过时。吴京只是友情客串,却被全网当“背锅侠”,简直成了“活体靶子”。
这就像有人盯着你十年,终于看你摔了跟头,还不趁机放烟花庆祝?“报复性狂欢”一开,哪还管你是不是主角。
对观众来说,这是一场情绪释放。像在爽剧里看到大男主踩香蕉皮摔了个四仰八叉,哪怕剧情没啥逻辑,观众也能笑得前仰后合。
人性,就是见不得别人永远顺风顺水。尤其是吴京这种曾经站在“民族符号C位”的人物,一旦露出破绽,那就是全民狂欢的信号。
五
但有趣的是,吴京自己似乎早就看透了。他没有辩解,没有发声,选择沉默。
这点很聪明。因为他明白,作为一个符号,他失去了“自我解释的权利”。无论说什么,都会被再加工、再嘲讽。此时,沉默反而成了一种高级的“自保”。
只不过,沉默也不能永远当护身符。互联网的情绪是流动的,今天拿你当靶子,明天就可能拿别人祭旗。但一旦被贴上“票房毒药”的标签,要想洗白,也没那么容易。
这对吴京来说,其实是个提醒:别再沉迷于“战狼神话”的余温了。时代给了你高光,也会收回一点利息。你吃过肉,就得准备好挨骂。
一句话:你当年赚的,不止是票房的钱,还有今天被全网调侃的钱。
六
吴京的遭遇,某种意义上,也是娱乐圈的必然。
流量逻辑下,没人能一直站在巅峰。所谓“战狼神话终结”,其实是观众完成了对符号的“卸妆”。过去他是民族硬汉,现在他是段子素材。角色换了,但热度依旧。
说到底,观众不是不爱国了,而是更务实了。硬汉不能替你还房贷,爱国片也不能帮你补医保。大家更想看到的是“现实里能让我笑一笑的东西”,而不是“银幕上的孤胆英雄”。
如果吴京真想东山再起,倒也不用继续和坦克死磕,倒不如学学周星驰,拍点喜剧,把自己嘲讽一遍,说不定还能涅槃重生。毕竟,观众最爱看的,不是你有多硬,而是你能不能自黑,能不能让他们笑。
七
最后,借用吴京的经典台词收个尾:
“我让坦克压过,你压过吗?”
吴京压过,但时代的“倒车”也可能再碾他一次。区别只是,有的人被压平了,有的人还能站起来继续吹牛。
只不过,下次再开车,后视镜还是别丢。因为人生路上,翻车总比开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