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的舞台上,张志坚与雷佳音演绎的情景对话《如你所愿》,成为整场晚会最催泪的高光时刻。两位演员以跨越时空的角色对话,将八十年前的苦难与当下的盛世串联,用最质朴的台词、最细腻的情绪,让观众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热泪盈眶,也让“家国情怀”从宏大叙事落到了具象的情感共鸣里。
雷佳音饰演的八路军战士,身上带着战争年代最真实的“遗憾感”——他是没能看着孩子长大的父亲,是对敌人飞机充满无力感的军人。当他攥紧拳头问出“我们有自己的飞机了吗?他们还敢来吗?”时,眼神里的渴望与不安瞬间将观众拉回那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年代:那是无数先烈在战火中最朴素的期盼,是用生命守护却未能亲眼见证的未来。他念及孩子时的哽咽“小石头、妞妞,我们这些当爸爸的,都食言了”,更是将“家国大义”与“个人牵挂”拧成一股绳,让英雄形象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会遗憾会心疼的普通人。
而张志坚饰演的新时代中年人,则是“答案的传递者”。他的角色自带岁月沉淀后的笃定,当他高举手臂喊出“再也不敢!如今,中国人的天,中国人的地,中国人的海,都是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时,声音里的底气不仅是对先烈的回应,更是对当下国家实力的自信宣告。这种“提问与回答”的角色错位,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张力:雷佳音的“问”,问出了历史的沉重;张志坚的“答”,答出了盛世的安稳。两位演员用角色的身份差异,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桥梁”。
这场跨时空对话没有复杂的剧情,却靠三句核心台词击中人心,关键在于每一句都精准踩在“历史痛点”与“现实骄傲”的交汇点上。
雷佳音的第一句提问“我们有自己的飞机吗?”,背后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空军力量薄弱的血泪史——彼时敌人的飞机肆意轰炸,百姓流离失所,战士们只能用步枪对抗空袭,这种“无力感”是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伤痛。而张志坚的回答“再也不敢”,四个字简短却掷地有声,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歼-20翱翔蓝天”“山东舰劈波斩浪”等现实成就作为支撑,让“底气”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依据。
更戳人的是雷佳音那句“都食言了”的自我剖白。在宏大的战争叙事里,“食言的父亲”是最贴近普通人情感的细节——多少先烈像他一样,为了“大家”放弃“小家”,没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这种“个人遗憾”比口号更能引发共情。而张志坚后续补充的“当年那么多战士、乡亲被飞机炸死”,则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苦难相连,让观众明白:先烈的期盼,从来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再也没有孩子失去父亲,再也没有家园被轰炸”的和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