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假期回村干农活,早已不是“苦差事”的代名词,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兼具“现实意义与精神价值”的选择——对大学生而言,这是跳出象牙塔、触摸真实生活的“实践课”;对乡村而言,这是年轻力量反哺家乡、激活活力的“微光”;对家庭而言,这更是亲情升温、代际理解的“纽带”。这种选择背后,藏着远超“劳动本身”的深层价值。
校园里的知识多是“理论化、体系化”的,而田埂上的农活,是让大学生用双手“验证生活、读懂世界”的过程,这种成长往往更深刻、更扎实:
打破“认知滤镜”,理解“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很多大学生在城市长大,或虽来自农村但长期专注学业,对“粮食从哪里来”的认知停留在“超市货架”。亲手插秧、割稻、掰玉米、摘棉花后,才会真正体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比如顶着30℃+的烈日除草,半小时就汗流浃背;弯腰收割水稻,一天下来腰杆直不起来;担心病虫害、怕暴雨冲毁菜地的焦虑,更能让人读懂“粒粒皆辛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农民日复一日的真实处境。这种认知的转变,会让他们更珍惜食物、更尊重劳动者,也更理解“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政策,而是关乎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农户的具体实践。
锻炼“抗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实习更贴近“真实社会”农活没有“标准答案”,也不会“按计划推进”:比如灌溉时水管突然破裂,需要立刻找工具修补;遇到虫害,要分辨是哪种虫子、该用什么农药(或物理防治方法);收割时突遇阵雨,得争分夺秒抢收、找地方晾晒。这些突发状况,需要的是“冷静应对、动手解决”的能力,而非“纸上谈兵”。比起在实习岗位上“按流程做事”,干农活更能让大学生学会“直面困难、灵活变通”——这种能力,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都是核心竞争力。
治愈“焦虑内耗”,在“简单重复”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当代大学生常被“学业压力、就业焦虑、社交内耗”困扰,而农活是一种“沉浸式的专注”:插秧时要盯着每一株秧苗的间距,除草时要分辨“草与苗”的区别,摘果时要关注果实的成熟度——这种“只专注当下”的状态,能让人暂时脱离“对未来的担忧、对他人的比较”,在泥土的清香、作物的生长中,获得“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很多大学生分享:“干一天农活,累到倒头就睡,反而比在宿舍刷手机更踏实,焦虑感也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