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星 / 《沉默的荣耀》:为何成为台湾政论节目的聚焦

《沉默的荣耀》:为何成为台湾政论节目的聚焦

《沉默的荣耀》:为何成为台湾政论节目的聚焦!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自播出后,不仅在大陆引发对隐蔽战线历史的关注,更意外成为台湾政论节目主持人频繁讨论的焦点。其背后并非单纯的文艺作品热度,而是该剧以“真人真事还原台湾地下斗争”为核心的创作定位,叠加强烈的历史真实性与现实导向,直接触碰了台湾部分政治势力的敏感神经,最终使其超越娱乐范畴,成为两岸舆论场中的特殊议题。

沉默的荣耀在台湾的反响

一、创作根基:“实名制”还原历史,打破台湾舆论对敏感历史的“遮蔽惯性”

《沉默的荣耀》最具冲击力的特点,在于它彻底跳出了谍战剧“基于原型、艺术虚构”的常规框架,以近乎“纪录片式”的严谨态度还原历史。剧中核心人物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并非文艺创作的“模糊原型”,而是1949至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斗争中真实存在的烈士。吴石作为当时国民党当局“国防部参谋次长”,顶着高阶军官身份为中共传递核心军事情报;朱枫以商人身份为掩护搭建情报网络;陈宝仓、聂曦则从不同岗位配合行动,四人最终因事泄被捕,英勇就义。

这种“不回避姓名、不虚构事迹”的创作选择,直接打破了台湾舆论场长期对这段历史的“遮蔽惯性”。过往台湾部分势力为维护自身叙事,要么对这段地下斗争历史避而不谈,要么将其歪曲为“破坏稳定的异动”;而《沉默的荣耀》以真实姓名、具体细节(如吴石传递情报的方式、朱枫与地下组织的联络节点)将历史摆上台面,相当于用文艺作品的形式“重构了历史话语权”。这让台湾部分人士感到紧张。他们担心,当被刻意淡化的历史真相通过荧幕广泛传播,会冲击其长期构建的“历史叙事体系”,进而影响民众对两岸关系与历史脉络的认知。

二、内容导向:直击“合法性叙事”痛点,凸显鲜明的“促统”历史逻辑

台湾政论节目对该剧的关注,更深层原因在于其内容传递的历史逻辑,直接触及了台湾某些政治势力的“核心利益关切”。剧中不仅还原了地下斗争的过程,更通过人物言行与历史背景的刻画,传递出清晰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底色。比如吴石在剧中面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与独裁时,说出“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的台词,并非单纯的情绪宣泄,而是结合当时台湾社会民生凋敝、政治高压的现实,展现其选择“为民族统一而战”的思想转变;又如朱枫在准备跨越海峡传递情报时,曾感慨“这道海峡隔不断家国,早晚会连起来”,暗含对两岸统一的坚定信念。

《沉默的荣耀》:为何成为台湾政论节目的聚焦

这些情节被台湾媒体直接解读为“促统意味浓烈”,本质上是因为它们瓦解了某些势力试图割裂两岸历史、炮制“台独”叙事的“合法性基础”。长期以来,台湾部分政治势力试图将1949年后的两岸关系歪曲为“两个政权的对立”,甚至否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而《沉默的荣耀》通过真实人物的选择与行动,证明了即便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台湾岛内仍有大量爱国人士为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民族复兴而奋斗,这段历史本身就是“两岸同根同源、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有力佐证。这种对“台独”叙事的直接驳斥,自然触动了相关势力的敏感神经,使其不得不通过政论节目进行回应、解读甚至批判,进一步放大了该剧的关注度。

三、现实延伸:文艺作品成为两岸历史认知博弈的“新载体”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沉默的荣耀》引发台湾政论节目关注,也折射出当下两岸在“历史认知领域”的博弈已延伸至文艺作品层面。过去,两岸关于历史议题的讨论多集中在学术研究、官方表态等领域;而随着影视、文学等大众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增强,这类以真实历史为核心的作品,因其“接地气”的传播形式,更容易深入普通民众,成为塑造历史认知的重要力量。

《沉默的荣耀》:为何成为台湾政论节目的聚焦

对台湾政论节目主持人而言,关注《沉默的荣耀》并非单纯的“文艺评论”,而是将其视为大陆“历史叙事输出”的一个信号。他们担心,当更多类似作品通过网络、流媒体等渠道进入台湾民众视野,会逐步改变台湾社会对敏感历史的认知,削弱“台独”叙事的影响力。这种基于现实博弈的考量,让该剧从一部普通谍战剧,变成了台湾政论场中“不得不谈”的议题,也从侧面印证了:尊重历史、还原真相的文艺作品,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nbdtoutiao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toutiao.cn/ent/167513.html

nbdtoutiao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