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赛场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中美两国,新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未来3-5年内,谁能在垂直领域找到隐藏的“金矿”,成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AI巨头?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个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了。
2025年9月27日至28日,钛媒体集团携手NextFin.AI、GALA(全球亚裔领袖联盟)、Shanda Group(盛大集团)和Barron’s China,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了首届硅谷未来峰会——NEX-T Summit 2025。这场盛会吸引了众多科技、资本与产业领袖,共同探讨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人工智能与硅谷的风险投资趋势”圆桌对话中,业内专家深入讨论了人工智能如何变革各行各业,以及中国如何在AI和硬件领域迎头赶上甚至超越美国。参与者包括前KPCB主管合伙人周炜、兰璞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杰、Brightway Future Capital明道未来资本创始合伙人程曦、FP Solutions VC联合创始人Lewis Hong和FutureX Capital创始人张倩等顶尖投资人。
AI竞赛在全球范围内愈发激烈,各国都在争夺领先地位。周炜认为,未来只有中美两国会在AI领域成为超级大国。他指出,尽管美国在基础模型方面领先,但中国在应用层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例如,数坤科已在AI医疗图像评级领域成为全球领先企业。中东国家也展现出强烈意愿,希望拥有自己的AI技术,正大量投资支持当地初创企业。
程曦表示,中东国家希望通过石油优势转化为AI基础设施的优势,大力投资芯片和数据中心。她还提到,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而欧洲因监管规定稍显滞后。Lewis Hong则认为,中美在AI竞赛中拥有互补优势,特别是在硬件和供应链方面。中国的供应链能力和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使其在硬件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而美国则凭借创新精神和技术追求在其他方面占优。
张倩分享了一组数字: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超过7万亿美元,占GDP的40%,数字工作者数量达到7000万。这表明中国在AI领域的潜力巨大,未来无论是2B还是2G领域,超过70%的创新和工作将来自中国。这对全球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黄杰补充了他在AI硬件领域的观察。首先,中国在过去十年中在硬件相关初创企业的数量远超美国,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其次,中国的软件B2B公司在市场上鲜有成功案例,但随着AI浪潮来临,这一领域可能会迎来变革。最后,中国的创业创新擅长极致成本优化,降低了技术成本,使得产品价格远低于海外同类产品。例如,毫米波雷达和探测器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中国将其成本降低到了100元人民币,模块成本不到15美元,并应用在电动自行车上,提升了安全性。
根据PitchBook统计,今年风险投资机构已向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注入了1927亿美元资金,创下历史新高。其中,62.7%的资金投向了美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全球范围内风投机构资金投向AI的比例也达到了53.2%。资金流向的虹吸效应愈发显著,80%的资本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对于风险投资者而言,如何精准判断并选择出下一个“OpenAI”式的机会,成为亟待破解的问题。
周炜更倾向于寻找能够深入嵌入特定行业复杂工作流程的公司。他投资的一家深圳公司专注于音乐生成AI,现已成长为全球性公司,估值达2500万美元。黄杰则关注硬件领域,特别是数据中心中的计算、内存和通信方面。他认为,通信领域尤其是光学通信在未来将发挥重要作用。程曦提到垂直人工智能需要深厚的行业知识和数据来创建模型,如Subtle Medical通过人工智能提升核磁共振成像和皮肤检查的速度和清晰度,其技术已在美国200多家医院投入使用。她还分享了物流和消费品领域的投资机会,如Annual Robotic公司开发的重型机器人已与美国最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合同,解决了许多复杂的工作任务。Batista公司则帮助餐厅实现自动化饮品服务,其“饮料船”在美国部署超过1.5万台。
张倩强调,未来只聚焦在三个市场规模超过万亿美元的领域:下一代AI内容、下一代AI硬件和AI基础设施。她认为中国的优秀硬件制造能力将在美国市场创造更多商业机会。Dify在开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在Github上已有超过400家全球重要企业在使用。未来3-5年,垂直领域的AI应用将成为创新和投资的主战场,无论是在医疗健康、自动驾驶、智慧物流还是能源管理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