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娱乐新闻的热搜仿佛被一股“星二代浪潮”席卷。
有小沈阳的女儿沈佳润Nina,宣布签约韩国经纪公司,推出首张专辑,站上打歌舞台;
有陈奕迅与徐濠萦的女儿陈康堤(包包),正式加盟华纳,推出首支单曲,开启音乐之路;
再之前,还有黄磊与孙莉的女儿黄忆慈(多多),媒体宣称其将加盟名导程耳新片《人·鱼》,搭档王一博、汤唯,一时间也成为网络的热议焦点;
甚至贾乃亮李小璐的女儿贾云馨(甜馨),也在前段时间又一次发布了新单曲。
短短数月,“星二代”扎堆出道,从演员到歌手,话题与争议齐飞。
沈佳润Nina
很新鲜吗?其实不。
只是在2025年的今天,关于“星二代”——这群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关于他们的身份、天赋、光环,依然会不自觉地挑动大众的神经。
01
父辈母辈的光环,资源的起点
“星二代”天然就拥有其他年轻人很难企及的资源起点。
生于镁光灯下,熟悉舞台背后的规则,从小见惯流量的风口浪尖。一个签约、一场首演、一次站台,父母的人脉资源、行业关系,往往就是他们起跑线上的“黄金加持”。
沈佳润从韩国偶像工业起步,被认为是“国际化KPOP路线”的开场白;陈康堤一签约便是华纳,背靠华语乐坛的重量级唱片公司;媒体宣称的多多的首部商业片,便是程耳执导、王一博和汤唯主演的年度大制作——这样的起点,是多少普通新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
黄忆慈(多多)
但资源是天赋的证明吗?是职业能力的通行证吗?显然不是。
“星二代”的出现,往往自带两极分化的舆论。
一方面,他们的出道总伴随着“父母是谁”的标签,像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他们迅速成为焦点,也能让他们在“拼爹拼妈”的质疑声中寸步难行。
另一方面,他们的每一次表现,都会理所当然地放在放大镜下被审视,每一次在公众场合发出的声音,也都会率先被质疑,是否浪费了公共资源,比如:
——唱功、演技有没有超越同龄人?
——是不是靠背景抢了别人机会?
——到底是有实力,还是圈内“关系户”?
梅婷的女儿曾慕梅(快快),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
11岁的她在电影《好东西》中,交出了令业界惊喜的表演,也获得多个新人奖项提名。 “没有星二代的影子,只有角色的真诚”。小小年纪的她,用作品回应了那些质疑的目光。
曾慕梅,《好东西》剧照
但,这样的例子终究是少数。
更多的“星二代”在夹缝中挣扎:他们既无法全然放弃父辈母辈的光环,也难以轻松跨越“能力验证”的那道坎。
他们既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父母这一品牌的延伸。每一次亮相,都是在“证明自我”与“消费父辈母辈”之间的反复拉锯。
02
星二代的风口,观众的冷眼
回顾近年的星二代热潮,你会发现一个规律:
热搜上,他们总是试图占据着一切关注,然而,观众的态度,变得前所未有地冷静——不是不期待星二代,而是更期待实力的证明。
哪怕是“天生拥有资源红利”的他们,也不再拥有天然的好感度优势。甚至,相较于普通新人,他们反而更容易被质疑、被审视、被推向风口浪尖,甚至一跌成名。
黄忆慈(多多)
有巨人的肩膀,确实可以站得更高;但站在肩膀上的他们,也更容易摔得更疼。
这场“星二代出道热”,其实也是娱乐工业、社交媒体与流量逻辑共同塑造的结果。
对于娱乐产业而言,星二代自带关注,话题度、流量、话语权,几乎是资本眼中的“现成爆款”;
对于社交媒体而言,星二代是极佳的流量引爆器——他们既有话题性,也有争议性,容易制造极端反应,成为流量磁铁;
但对于星二代本人来说,这是一场无法退出的比赛。
他们已经从父辈母辈的生存法则中融会贯通,他们也清楚知道,这个游戏无法停下。越是被关注,越要不断刷新存在感。
陈康堤(包包)
直到有一天,他们能用实力证明自己,或者,彻底沦为流量泡沫,被新的“话题继承人”取代。
03
明星光环在减弱,观众独立意识在觉醒
这是因为,大众审美与价值观早已发生转变。
过去,明星的言行几乎是社会风向标,观众被“名人效应”深刻地影响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更独立、清醒的眼光审视所谓的“星二代”现象:
——我们究竟在关注什么?
——他们的作品是否真正打动人心?
——我们是不是被资本和娱乐工业牵着走?
当下的观众,正在经历从“名人迷恋”向“作品导向”转变。
明星不再是被盲目追随的符号,反而需要以更真实的作品、更可被验证的实力,来回应大众的期待。这是娱乐工业去神化、去泡沫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传统明星的光环效应正在被削弱。观众变得更聪明,也更挑剔。
而这种“独立意识”的觉醒,正是星二代现象最大的挑战所在。
所以,我们是否还在迷恋星二代?
陈康堤(包包)的首支单曲
答案是——我们也许从未停止关注,但也越来越少盲目追捧。
在这个审美趋于成熟、观众愈发理性的时代,真正能留下的,永远是他们的作品,是才华,是那份与众不同的创造力。
在这场无休止的名利场游戏中,他们可以选择成为“父母的影子”,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名字”。
这,才是所有星二代的必答题。
编辑:Yijie
设计:B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