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聋》是一部聚焦聋人反诈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定于2025年10月4日上映。该片由饶晓志监制,万力执导,檀健次、兰西雅、王戈主演,部分取材自手语律师张琪的真实从业经历。影片预售票房迅速破千万,领跑国庆档,以深刻的人性剖析和创新的视听语言赢得观众好评。
影片打破了传统法律题材影视作品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塑造了灰度律师李淇这一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李淇出身于聋人家庭,通晓手语,却一度拒绝弱势群体的求助,甚至开出“天价服务费”,游走在道德边缘。他从最初利用案件捞取名利,到被聋人受害者的困境所触动,逐渐找回良心,连手语的节奏也随着心理变化从急促变为沉稳。这种身体语言的变化外化了人物的心理转变。
影片通过李淇与CODA商人金松峰的对手戏,构建了道德与利益的尖锐冲突。当金松峰冷然道出“这个世界贪的人太多了,骗子都不够用”时,这句话不仅透露出对受害者的漠然,也将李淇拖入了道德与利益的漩涡。
《震耳欲聋》揭示了聋人群体在信息壁垒与沟通障碍下的生存困境。影片取材自上海手语律师张琪处理的实际案件,特别是“豆某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案”。现实中,一个由听人与聋人组成的犯罪团伙以“借款”为名诱骗近30名聋人将房产过户至指定代持人名下,再通过抵押贷款套现,导致受害者在法律意义上丧失房产所有权却仍实际居住的荒诞困境。聋人因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常成为金融诈骗的高危人群。司法系统常以“成年人需对自身行为负责”为由忽视其认知局限。影片中“领鸡蛋”引诈骗的桥段生动展现了骗子如何利用小恩小惠诱使聋人上当。
在视听语言上,《震耳欲聋》进行了大胆创新,通过声音设计让观众切身感受聋人的听觉体验。影片约30%的对白采用手语表达,并运用低频音效模拟聋人的听感,营造出“被扼住喉咙”的压迫感。导演万力的“潮湿现实主义”美学为法律题材电影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法庭高潮戏中,李淇放弃口语翻译,直接用手语辩护,此时手语升华为情感的肢体表达。
檀健次饰演的李淇准确把握了角色从算计到良知的复杂转变。为塑造这一角色,檀健次进行了三个月的手语训练,不仅体现在动作准确性上,更通过手语节奏的变化外化心理转变。影片中12名聋人角色均由真实聋人出演,他们自然的手语节奏与职业演员的“表演感”形成微妙张力。吴阿姨用布满皱纹的手握住李淇时,非职业演员迟蓬未经修饰的颤抖传递出无声的信任。
兰西雅饰演的聋人女孩张小蕊内心坚强,相信正义,成为李淇的支持者和定心丸。她对李淇的质问推动了角色的转变。影片引发观众对弱势群体权益的深入思考。结尾处,李淇打赢官司时,在场的聋人回馈正常人的掌声,而李淇回应他们用的是手语的掌声。这一细节展现了沟通的双向努力,暗示社会需要更多地走向弱势群体。片尾穿插了手语教学,增进观众对聋人群体的了解与关注。
《震耳欲聋》超越了一部电影的意义,成为推动社会关注聋人群体权益的文化现象。影片中那句“这个世界不会有什么救世主,只能自己做自己的英雄”,不仅是对角色的写照,也是对所有弱势群体的鼓舞。当李淇在法庭上用手语为无声者发声,当聋人群体的困境被呈现在大银幕上,我们看到了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社会价值——它能让无声者的呐喊变得震耳欲聋。